《表6 2005—2030年渝北区碳收支》

《表6 2005—2030年渝北区碳收支》   提示:宽带有限、当前游客访问压缩模式
本系列图表出处文件名:随高清版一同展现
《基于土地利用变化的县域碳收支空间格局预测》


  1. 获取 高清版本忘记账户?点击这里登录
  1. 下载图表忘记账户?点击这里登录
负值为碳吸收;正值为碳排放

植被固碳是区域碳吸收的主要途径,2005—2030年耕地和林地碳吸收值分别占全区碳吸收总量的69.52%~81.72%和18.02%~29.23%,二者之和几乎与全区碳吸收值相等,而水域和未利用地碳吸收分别仅占全区碳吸收总量的0.25%~1.23%和0.00%~0.02%(表6)。渝北区碳吸收值在2005年最高(2.17×105t),之后随着耕地面积减少而逐渐降低,在2030年碳吸收值降低为1.43×105t,每年平均降低幅度为1.36%。而与此同时渝北区碳排放却由2.07×105t逐渐增加到1.02×106t,其中建设用地碳排放量增加7.44×106t,所占比重由62.63%增加到85.44%,是碳排放的主要来源,而相应的人类呼吸碳排放所占比重范围为14.56%~37.37%。在碳吸收与碳排放的双重作用下,渝北区在2005年表现为碳汇,净碳吸收值为1.01×104t,此后随着能源消耗增多、碳排放加剧而转变为碳源,净碳排放量由2010年的1.39×105t逐渐增加至2030年的8.79×105t;相应地渝北区地均净碳排放量由2005年的-0.07 t/hm2增长到6.07 t/hm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