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5 渝北区地均(或人均)碳排放系数》

《表5 渝北区地均(或人均)碳排放系数》   提示:宽带有限、当前游客访问压缩模式
本系列图表出处文件名:随高清版一同展现
《基于土地利用变化的县域碳收支空间格局预测》


  1. 获取 高清版本忘记账户?点击这里登录
  1. 下载图表忘记账户?点击这里登录

人类对土地资源的不同利用方式造成了区域碳排放及碳吸收;其中碳排放量主要来源于能源消费和人类自身呼吸,而碳吸收则由陆地植被的固碳功能提供[21-24]。水域、未利用地、耕地及林地发挥着大气碳汇作用,碳排放量为负值(表5)。将重庆市已有研究中生态系统的净生态系统生产力(net ecosystem production,NEP)作为相应土地利用类型的碳吸收值。与大多数使用净初级生产力(net primary production,NPP)作为碳吸收的已有研究相比,NEP是扣除了生态系统异养呼吸之后的净碳固存量[24],能够更准确地评估不同地类的真实碳吸收。城市建设用地发生的能源消费则是碳排放的主要来源,可根据3类主要的化石能源(煤炭、石油和天然气)的消费量进行估算,见表3公式(6)。将各种能源消费量与其碳排放倍数(与标准煤相比)相乘可得到渝北区建设用地排放总量。在缺乏未来能源消费数据的情况下,为方便预测未来碳排放时空动态,将建设用地排放总量除以其总面积,得到建设用地的地均碳排放量[21]。由于2020年能源消费数据尚不能从统计年鉴中获得,因此假设2020—2030年渝北区建设用地均碳排放量与2015年保持相同。由重庆市统计年鉴可知2005年至今渝北区常住人口由86.16万人增长为166.17万人,人类呼吸碳排放计算见表3公式(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