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3 不同热导率模型下的张裂演化特征》

《表3 不同热导率模型下的张裂演化特征》   提示:宽带有限、当前游客访问压缩模式
本系列图表出处文件名:随高清版一同展现
《地幔热导率的选取对动力学数值模拟的影响——以岩石圈张裂过程为例》


  1. 获取 高清版本忘记账户?点击这里登录
  1. 下载图表忘记账户?点击这里登录
注:短横线表示未发生熔融.

与K1和K5模型存在明显的差异不同,由于热导率差异较小(最大0.45 W·m-1·K-1)(图5s),无论是从减薄程度、熔融起始的时间、破裂时刻抑或是形成的陆缘宽度(表3),K2-K4模型在张裂阶段均表现出十分相近的特征(图5).但三者仍存在一定的差异,例如在破裂阶段(图5f、l、r),K2和K4模型的破裂时间(13.6Myr和13.7Myr)略早于K3(15.4Myr),且陆缘宽度(75km和85km)略低于K3(90km).与K1和K5模型相比,三者变形样式和演化过程更接近K1模型,这可能是由于热导率更为接近,但事实上,三者更多地表现出介于K1和K5模型的特征(表3).在热量传输方面,整个张裂过程中,三者的热流特征十分接近(图5c、i、o).对于低应变区域,三者q0的范围分布在在75~80 mW·m-2,且在张裂过程中略有增加,而qm和qlab则较为稳定,分别为~35mW·m-2和~25mW·m-2,均表现出介于K1和K5模型的特征;而对于高应变区域,对比5个模型在t=~11Myr时刻的热流特征(图4e、i和图5c、i、o)可以发现,K2—K4模型的各项热流值(~200mW·m-2)仍介于K1(>200mW·m-2)和K5(~100-200mW·m-2)模型之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