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4 山西省非遗分布的城乡差异(按2016年第一产业产值)》

《表4 山西省非遗分布的城乡差异(按2016年第一产业产值)》   提示:宽带有限、当前游客访问压缩模式
本系列图表出处文件名:随高清版一同展现
《地理要素在传统无形文化传承中的空间印迹——以山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为例》


  1. 获取 高清版本忘记账户?点击这里登录
  1. 下载图表忘记账户?点击这里登录

山西非遗主要分布在第一产业产值较高的地区。将县级地区第一产业产值由高到低分成≥10亿元、5~10亿元、2~5亿元、<2亿元4组,山西非遗数量分别为612个、354个、416个、137个,非遗密度依次为0.0018个/km2、0.0013个/km2、0.0011个/km2、0.0004个/km2,县级地区的非遗密度均值缓慢降低(表4)。但是,同一组第一产业经济水平地区内非遗的标准差普遍较高,组内非遗数量差异较大。第一产业产值≥10亿元的地区是大同、忻定、太原、临汾、运城、阳泉、长治、晋城8个较大盆地所在地(图2j),也是非遗高密度所在地;而且水热条件由南部温暖湿润向北部半干旱寒冷递变,南部4个盆地的非遗总量、密度也均高于中部、北部盆地。在第一产业产值5~10亿元地区,非遗呈小组团状分布于晋东南上党地区、晋南吉县和古县、中部阳曲县和西部临县的山间平原、台地,以及纬度偏北的大同盆地、忻定盆地高纬度区或面积狭小区;上党地区非遗点密集度要高于其他区域。在第一产业产值2~5亿元的吕梁山山脉和太行山山脉地区,非遗密度最低;分布于吕梁山山脉的非遗比太行山山脉更稀疏,两大山脉北部的非遗又较南部的稀疏。在第一产业产值<2亿元的地区有两种亚类,太原、阳泉、吕梁、长治、晋城中心城市所在区非遗十分密集,而大宁、永和、交口、中阳4个山地丘陵县非遗密度十分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