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3 省省际际(长三角城市群)样本回归结果(样本数=22)》

《表3 省省际际(长三角城市群)样本回归结果(样本数=22)》   提示:宽带有限、当前游客访问压缩模式
本系列图表出处文件名:随高清版一同展现
《中国多维城市空间结构与地区收入差距》


  1. 获取 高清版本忘记账户?点击这里登录
  1. 下载图表忘记账户?点击这里登录
注:1.*、**、***分别代表10%、5%、1%的显著性水平;2.括号内数值为标准误;3.空白为无此项;未含西藏、青海、新疆、海南及港澳台数据。

省际层面的空间结构如何影响地区收入差距是目前研究缺失的,其主要困难之一便是如何准确定义省际的空间尺度。长三角城市群是中国重要的区域增长板块,国家层面3次制定和发布该区域发展规划,分别是2010年的《长江三角洲地区区域规划》、2016年的《长江三角洲城市群发展规划》和2019年的《长江三角洲区域一体化发展规划纲要》,同时在地方政府层面,江浙沪三地也建立起相对紧密的合作机制,先后成立了长三角城市经济协调会、长三角区域合作办公室等。为此,本文将长三角城市群所属26个城市作为省际城市空间结构与地区收入差距分析的对象。鉴于城市群层面的空间结构更为复杂,设置4个衡量指标,即首位城市(上海)夜光比重D1、总体赫芬达尔指数(D2HHI)、前三位城市赫芬达尔指数(D2HHI3,包括上海、南京及杭州)、前八位城市赫芬达尔指数(D2HHI8,包括上海、南京、杭州、合肥、苏州、无锡、常州、宁波8个城市群核心城市),并继续以基尼系数和变异系数作为地区收入差距的衡量指标进行回归分析(表3)。结果显示,上海首位度(D1)与长三角城市群地区收入差距正相关,前者提高1个百分点,则后者的基尼系数、变异系数分别提高0.172、0.964个百分点。D2HHI变量系数同样为正且作用程度更高。然而,前三位、前八位城市的HHI指数变量系数为负,且当因变量分别为基尼系数和变异系数时,对应HHI指数变量系数分别为-0.104、-0.954、-1.930、-7.094,这从另一个角度说明省际城市空间结构越分散,则地区收入差距越小。在政策层面上设置若干个区域增长极来缩小城市群内部收入差距的做法具有理论上的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