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2 抗战时期《新华日报》刊登的音乐理论交流代表性文章》

《表2 抗战时期《新华日报》刊登的音乐理论交流代表性文章》   提示:宽带有限、当前游客访问压缩模式
本系列图表出处文件名:随高清版一同展现
《抗战时期陪都重庆的中外音乐文化交流》


  1. 获取 高清版本忘记账户?点击这里登录
  1. 下载图表忘记账户?点击这里登录

随着中外音乐文化交流日益深入,民众已经不满足于仅仅欣赏外国音乐,而是希望能得到更多关于外国音乐的理论知识。1940年1月创刊的《乐风》,致力于全面、通俗地介绍西方音乐理论知识,刊登了李抱忱的《音阶的科学》《唱名法检讨》,缪天瑞的《作曲练习》等大量理论文章。1942年1月,新歌剧《秋子》在重庆上演,轰动了乐界并引起媒体的热烈反响。《新华日报》陆续刊登《苏联战时之戏剧与音乐》《怎样建立新歌剧》《谈今后歌剧的路向问题》《<秋子>再次演出评》等多篇关于歌剧创作及相关问题讨论的理论文章。其中,《怎样建立新歌剧》一文,作者夏白从中国第一部歌剧《秋子》谈起,对歌剧的形式、编制、表演等方面,较深刻地评析了如何吸收西洋歌剧艺术精华,如何打造具有“民族味”的中国歌剧艺术等问题。1941年,我国第一部民族歌剧《农村曲》上演,沈惠撰写观后感,对剧中加用西洋歌剧形式同中国戏剧的结合等进行深入评论。1942年,中央青年社研究演出世界名剧《浮士德》,请郭沫若、李长之谈歌德与《浮士德》。这一时期,报刊登载的重要音乐理论交流文章还有日本音乐家山根银二的《音乐社会学》和《唯物史观的音乐论》等,其中《唯物史观的音乐论》深刻论述了普罗列塔利亚(原指古罗马社会的最下等级,今指无产阶级)的音乐社会学问题。据不完全统计,从1938年到1944年,仅《新华日报》刊载与中外音乐理论探讨和交流的文章达20多篇(部分文章见表2),一方面普及了音乐知识,另一方面传递了音乐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