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2 图4a中电侵蚀后Ag/SnO2动触头表面液滴EDS分析》

《表2 图4a中电侵蚀后Ag/SnO2动触头表面液滴EDS分析》   提示:宽带有限、当前游客访问压缩模式
本系列图表出处文件名:随高清版一同展现
《Ag/SnO_2电接触材料的制备及其燃弧特性研究》


  1. 获取 高清版本忘记账户?点击这里登录
  1. 下载图表忘记账户?点击这里登录

图4示出为Ag/SnO2动、静触点电弧侵蚀试验后微区表面侵蚀形貌照片。图4a是动触头微区表面SEM照片。触头表面有几处明显的面积大且深的凹坑,且凹坑周围保留着众多大小不一的液球。图4a中插图是动触头表面液滴聚集区的放大图,通过EDS分析表明球状液滴为Ag液滴(见表2),动触头局部表面分散着粒径分布在5~75μm范围内的液滴。动触头表面局部区域光滑,液滴则主要分散在较大较深的孔洞附近,这主要归因于SnO2颗粒在Ag基体中可能存在团聚现象,团聚部分存在大量的SnO2颗粒,根据Wang[20]等人的理论,电弧倾向于在具有低电子功函数的相上发生,Ag的电子功函数为4.70 eV而SnO2的电子功函数为3.54 eV。因此,电弧优先选择在SnO2相上发生,当电弧成弧时,分散的SnO2颗粒不能够以足够时间维持电弧能量,因此电弧会选择性的跃迁至其他区域,当电弧在跃迁过程中遇到团聚的SnO2颗粒时,SnO2纳米颗粒团聚体类似于大粒径的微米级SnO2颗粒,能够长时间维持电弧能量,最终导致不同电弧弧根逐渐汇聚到团聚区域,随着弧根密度的增加,电弧能量亦越高,从而导致SnO2聚集区域出现更大更深的侵蚀弧坑。如前所述,大量的电弧集中在同一区域,导致该区域温度迅速升高且长时间无法消散。由于Ag的熔点(961℃)相对很低,因此,团聚区附近的Ag颗粒因较低的熔点(961℃)熔化形成熔池,在电弧热与力的共同作用下导致大量Ag液滴飞溅现象产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