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1 过敏性结膜炎小鼠造模方法及表型变化》

《表1 过敏性结膜炎小鼠造模方法及表型变化》   提示:宽带有限、当前游客访问压缩模式
本系列图表出处文件名:随高清版一同展现
《过敏性疾病小鼠动物模型建立及表型变化的研究进展》


  1. 获取 高清版本忘记账户?点击这里登录
  1. 下载图表忘记账户?点击这里登录
注:RW:豚草花粉;OVA:卵清蛋白;SWR:短豚草花粉。

过敏性结膜炎动物模型的建立首先需全身致敏,而后进行眼部抗原激发(表1)。目前认为,特异性IgE介导的I型超敏反应,特异性T细胞介导的IV型超敏反应与过敏性结膜炎具有密切关联。当机体处于致敏状态下,变应原与眼表肥大细胞膜FcεRI上的IgE结合,启动早期相反应(early phase reaction,EPR),引起肥大细胞脱颗粒,释放一系列细胞因子,如嗜酸性粒细胞趋化因子(eosinophilic chemotactic factor)、组胺(histamine)以及白三烯(leukotrienes)等[10]。当进入晚期相反应(later phase reaction,LPR)时,则可见大量嗜酸性粒细胞、嗜碱性粒细胞、T淋巴细胞浸润,并释放细胞因子、趋化因子,引起角结膜组织的炎性损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