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3.1949—1957年中苏电影贸易统计单位:部》

《表3.1949—1957年中苏电影贸易统计单位:部》   提示:宽带有限、当前游客访问压缩模式
本系列图表出处文件名:随高清版一同展现
《中苏电影贸易之社会认同与国家文化安全的构建与冲突(1949—1966)》


  1. 获取 高清版本忘记账户?点击这里登录
  1. 下载图表忘记账户?点击这里登录

国家文化安全与文化产品的国际贸易化程度有着必然的联系。19世纪末电影传入中国以来,法国百电影、好莱坞电影相继占领和统治着中国电影市场,新中国断然不能容忍资本主义意识形态继续横行,大量的翻译苏联电影是清除美国好莱坞电影的一个必然结果和组成部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苏联电影大量涌入相当程度上满足了国人的文化消费需求,对构建社会主义国家的政治认同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在另一个层面,中苏电影贸易的巨额逆差也挤压了我国文化产业的生存空间,从而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新中国国家文化安全的系数。苏联社会主义革命起步比较早,作为社会主义阵营的盟主,拥有先进的生产力和科学技术,在文化贸易竞争中一直扮演主导角色,苏联文化贸易在社会主义阵营彰显着强大的国家文化辐射力。作为文化贸易重要一环的电影贸易除了在经济上为电影输出国带来巨大的利益,更为重要的是其传播的内容和形式展现着电影输出国的生活方式和文化理念,价值观的传播必然伴随着在更广阔的领域拥有相应的话语权、定价权和控制权,中苏电影贸易发展的失衡状态对我国的国家文化安全在某种程度上也构成了潜在威胁。1949年后苏联影片的引进经历了从高潮到回落的过程,历年我国购入的苏联电影数量很大,50年代后期苏联影片所占百分比略有减少,比较显著的是1958年只选20部,1962年选了22部。引进苏联片减少的客观原因是到50年代中期,中国民族电影产业得到了迅猛发展,年产长片从1954年的每年10—20部增加到1958年的101部。1958年苏方主动提出降低苏联影片对我国出售价格(由原35000旧卢布降为30000旧卢布),将我影片对苏出售价格由原75000旧卢布提高到90000旧卢布。(11)对苏联影片的需求减少后,1960年文化部就同苏联重订了交流协议的条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