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1 不同秸秆还田量处理对早、晚稻产量及其构成的影响》

《表1 不同秸秆还田量处理对早、晚稻产量及其构成的影响》   提示:宽带有限、当前游客访问压缩模式
本系列图表出处文件名:随高清版一同展现
《周年秸秆还田量对南方双季稻生长及产量的影响》


  1. 获取 高清版本忘记账户?点击这里登录
  1. 下载图表忘记账户?点击这里登录

秸秆还田及还田量对早、晚稻产量及其构成均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表1)。S2处理较CK显著提高了早、晚稻有效穗数,分别提高了11.9%和18.8%,S3处理较CK显著增加了晚稻有效穗数,较CK高13.9%,差异均达显著性水平(P<0.05),其他秸秆还田处理与CK差异不显著,且不同还田量之间差异未达显著性水平(P>0.05)。对于每穗粒数,S2最高,显著高于其他处理(P<0.05),平均是秸秆不还田(CK)及其他还田量处理(S1、S3和S4)的1.10倍;S2和S3较CK显著增加了每穗粒数,分别是CK的1.10倍和1.13倍,而S1及S4与CK差异不显著(P>0.05);S2和S3与S1和S4相比有效提高了每穗粒数,前者较后者平均提高约6.0%。不同秸秆还田量下的结实率和千粒重差异不显著,且与秸秆不还田处理差异亦不显著(P>0.05)。在产量方面,不同秸秆还田量处理下的早、晚稻实际产量均高于秸秆不还田处理,其中S2在提高早稻产量方面的效果最显著,较CK相比,增产6.92%;S2、S3和S4较CK均显著提高了晚稻产量,分别增产5.33%、7.50%和8.23%;早稻和晚稻季,不同秸秆还田量处理间差异未达显著水平(P>0.05),均值大小分别表现出S2>S4>S3>S1和S4>S3>S2>S1的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