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3 大亚湾夏季鱼类平均个体质量及主要优势种变化》

《表3 大亚湾夏季鱼类平均个体质量及主要优势种变化》   提示:宽带有限、当前游客访问压缩模式
本系列图表出处文件名:随高清版一同展现
《夏季大亚湾鱼类群落结构与多样性》


  1. 获取 高清版本忘记账户?点击这里登录
  1. 下载图表忘记账户?点击这里登录

1985年以来,在人类活动和自然扰动的影响下大亚湾鱼类群落结构和物种组成发生了明显的变化。2018年夏季大亚湾鱼类组成物种主要以暖水性种占优势(51种,占91.07%),与1985、2004、2015和2017年研究结果相一致,所占比例均达到90%以上(徐恭昭,1989;王雪辉等,2010;郭建忠等,2018a),符合亚热带海区的特征(徐恭昭,1989)。优势种组成更替明显,群落组成趋向简单化(表3)。由1985年以乌鲳(Formio nigr)、银鲳(Stromateoides argenteus)、丽叶鲹(Caranx kalla)、带鱼(Trichiurus lepturus)等大型经济鱼类为主(徐恭昭,1989)转变为2004年以康氏小公鱼(Stolephorus commersoni)、青鳞小沙丁鱼(Sardinella zunasi)、斑鰶(Konosirus punctatus)等为主(王雪辉等,2010),2015年以黄鳍马面鲀(Thamnaconus hypargyreus)、短吻鲾、细条天竺鲷(Apogon lineatus)等为主(郭建忠等,2018a),演变到2017、2018年以短吻鲾、黄斑蓝子鱼等小型低值鱼类为主。CLUSTER聚类分析表明鱼类群落结构发生明显的变化,各群组之间存在显著差异性(P<0.05)(图7)。其中,2015年,S1站单独成为一个群组,其他站位大致分为湾中以西为一群组,湾中部以东为一群组;2017年,无独立群组出现,整体分为咸淡水湾内和海水广布湾口两个鱼类群组;2018年,S11站单独成为一个群组,其他站位整体分为咸淡水湾北部和海水广布湾口两个群组,这与王雪辉2007—2008年研究大亚湾海域春秋季鱼类群落格局分组大体一致(王雪辉等,2010)。生态类型上,鱼类组成由1985、2004年以中上层鱼类为主,演变为现在以近底层和底层鱼类为主。从鱼类平均个体质量来看,1985—2015年呈现逐步递减趋势,2015—2018年呈增加趋势,且2018年均高于2004、2015和2017年。此外,夏季主要鱼类物种渔获量也发生明显的年代变化(表4)。2018年捕获6尾青石斑鱼(Epinephelus awoara)、6尾海鳗(Muraenesox cinereus)、3尾带鱼、9尾真鲷(Pagrosomus major)等个体较大鱼类,其平均个体质量分别为125.74、82.00、70.14和41.67 g,而2017年仅捕获2尾带鱼、2尾青石斑鱼,其平均个体质量分别为19.85和47.59 g,而未捕获到海鳗和真鲷;2015年捕获到4尾海鳗和3尾青石斑幼鱼,其平均个体质量分别为144.50和7.67 g,而未捕获到真鲷和带鱼。此外,2018年主要优势种皮氏叫姑鱼、卵鳎及常见种多齿蛇鲻(Saurida tumbil)、黄姑鱼(Nibea albiflora)和金钱鱼(Scatophagus argus)等渔获量均高于2015和2017年,这也使得2018年鱼类平均个体质量高于2015、2017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