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1“徽式”服饰特征及功能》

《表1“徽式”服饰特征及功能》   提示:宽带有限、当前游客访问压缩模式
本系列图表出处文件名:随高清版一同展现
《礼和善:传统“徽式”服饰的演变规律》


  1. 获取 高清版本忘记账户?点击这里登录
  1. 下载图表忘记账户?点击这里登录

因古徽州平民辛劳贫穷,所穿服饰多为家人自制,早期居民自制土布布幅较窄,约9寸(相当于29~30 cm),短衣短裙更为方便对土布的利用。为了完全利用这些材料,还需应用拼接方法,袖片及腰围以下常见分割裁片特征,同时在袖口、衣摆、领口等边缘易磨损处进行多层拼接或滚边处理。自元朝以后,由于棉在柔软舒适、保暖、染色性等方面优于麻、葛等传统材料,因而普通民众开始全面弃麻择棉。但是棉的耐用性不好,易破损,为了继续使用,常对衣裳破损处进行绣饰、贴花、补丁、拼布等工艺手段,形成了别具特色的百家衣的样式(在童装中更为常见)。明代时期有纺织出棉麻混纺的织物,既柔软舒适,也坚挺耐用,同期丝绸等贵重材料也较多被平民中富有阶层所应用。材料的丰富及纺织技术的发达,导致民间服饰形制走向繁复。明代上衣比例更长(可达3尺),裙摆更大(可达十幅),多采用多褶裥结构工艺,褶裙在民间盛行,服饰上的绣纹越来越精致华丽。丝织品一直无法在民间推广,虽然主要是由于礼制所限制,但其织物的物理属性也决定了其只能在富贵阶层中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