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1 新中国动画人物(动物)形象及占比》

《表1 新中国动画人物(动物)形象及占比》   提示:宽带有限、当前游客访问压缩模式
本系列图表出处文件名:随高清版一同展现
《1950年代新中国动画片人物塑造的有关问题》


  1. 获取 高清版本忘记账户?点击这里登录
  1. 下载图表忘记账户?点击这里登录

人物塑造概念化表现在两个方面:人物类型概念化和角色功能概念化。特伟在谈及反映当代少年儿童生活的美术片时,把其中的故事分为三类:第一类是“以儿童形象为主角,直接反应儿童现实活的故事”;(14)第二类是“以儿童形象为主角,但带有幻想的故事”;(15)第三类是“动物拟人化的童话故事”。(16)动物也是拟人化的人物,并且在动画电影中占很大比重。但是,在1950年代以动物拟人化为主要表现手法的动画电影中,人物形象的塑造呈现类型化趋势。如表1所示,这一时期的动画电影共有55部,其中与动物有关的影片28部。在这28部动画电影中,描写兔子的有6部,占比10.9%;描写鸟类的有7部,占比12.7%;描写熊的有5部,占比9.1%;描写狼的有5部,占比9.1%;描写狐狸的有3部,占比5.5%;描写老虎的有3部,占比5.5%。在这些动画作品中,兔子、鸟、熊大多是智慧调皮、热心善良、帮助他人、乐于分享的“好孩子”,即便有反面形象,也是自私、骄傲、好恶作剧等“差孩子”形象。而老虎、狐狸、狼等动物则是邪恶狡诈、危及生命、凶猛愚蠢等负面形象,经常遭受严厉打击和批评。我们能够从善良与邪恶、聪明与愚蠢等人物形象的对比中,看出正邪分界明显的、二元对立的人物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