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4 2000—2019年我国登革热流行情况》

《表4 2000—2019年我国登革热流行情况》   提示:宽带有限、当前游客访问压缩模式
本系列图表出处文件名:随高清版一同展现
《我国2000-2019年主要热带病的流行与防治概况》


  1. 获取 高清版本忘记账户?点击这里登录
  1. 下载图表忘记账户?点击这里登录
注:-.资料缺失。Note:-.Data lost.

登革热(dengue fever,DF)是一种由登革病毒(dengue virus,DENV)引起的急性传染病,以埃及伊蚊(Aedes aegypti)和白纹伊蚊(Aedes albopictus)为主要传播媒介。近二十年来在世界范围登革热的发病都是上升趋势,分布区域也在不断扩大,目前登革热已成为很多国家和地区的主要公共卫生问题。从2000年到2011年,我国各地登革热发病总体上来说是处于较低水平,发病较多的省份是广东、海南和福建3省。2011年之后登革热发病迅速上升,尤其是2014年登革热出现大暴发,其发病人数是1986年大流行之后最多的一年,报告发病人数达到46 864例[16](见表4)。到2015年发病率又回落至0.283 2/10万,总发病人数为3 858人。近年来,登革热在我国发病人数较多的区域主要集中在广东、云南、浙江、广西、福建等东南沿海和边境省(自治区),而输入病例在我国多数省份都有分布。根据空间流行病统计学分析,2011—2015年广东省一直都是我国登革热的空间一级聚类区,聚类时间为2014年9、10月份;二级聚类区分布在两个片区:一个是浙江、上海、福建,聚类时间为2014年9、10月份;另一个是西藏、青海、新疆、甘肃、四川、云南六省,聚类时间为2015年9、10月份。以上聚类结果显示,2011—2015年我国登革热病例主要分布于以广东省为中心的东南部沿海、西南部及部分西北部地区。这一期间内尤以2014年广东省登革热病例数最多,浙江、上海、福建次之,到2015年登革热疫情向西北蔓延至西藏、青海、新疆、甘肃,还包括西南部的四川、云南[17-18]。2015—2018年登革热的发病呈平稳波动趋势[19],2019年又出现了明显上升的趋势,是近二十年来的第二个发病高峰。登革热防控的关键点:一是早发现、早隔离、早治疗;二是清除和管理室内外蚊虫孳生的小积水;三是管好和处置废旧轮胎和泡沫箱(盒子);四是培训医务人员;五是开展全民健康教育;六是建立登革热媒介防控的长效机制。登革热传播媒介埃及伊蚊和白纹伊蚊的防控是登革热疫情控制的前提和基础,而控制伊蚊并非一项简单工作,是一项涉及范围广、人员多、持续时间长、工作量大的社会性工作,所以,需要由政府主导、各部门密切配合、全民共同参与,才能达到有效防治的目的。媒介伊蚊的防控强调要综合治理,综合治理倡导的是合理采用多种蚊虫控制措施,以环境治理为主,强调治本,减少对化学杀虫剂的依赖,降低杀虫剂对人和环境的危害;同时,在蚊虫综合治理中也特别指出了社会因素的重要性,强调蚊虫控制是一项负责任的社会性卫生工程,需要各级政府机构与民众广泛参与[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