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2 1952—1978年国民经济主要指标》

《表2 1952—1978年国民经济主要指标》   提示:宽带有限、当前游客访问压缩模式
本系列图表出处文件名:随高清版一同展现
《毛泽东发展国民经济总方针的回顾与思考》


  1. 获取 高清版本忘记账户?点击这里登录
  1. 下载图表忘记账户?点击这里登录
数据来源:《中国统计年鉴1981年》,中国统计出版社1982年版,第12—21页;《中国工业经济统计年鉴(1988)》,中国统计出版社1989年版,第39—43页;《中国工业经济统计年鉴(2002)》,中国统计出版社2002年版,第45—51页;《改革开放三十年农业统计资料汇编》,中国统计出

一是农业发展为国民生计提供了基本保障。从农林牧副渔业增长看,1952年为461亿元,1957年为537亿元,1962年为584亿元,1965年833亿元,1970年1021亿元;1975年为1260亿元;1978年1397亿元。(2)除了三年自然灾害时期农业产量下降外,其他时期均处于增长状态。农业保障了城乡居民粮、棉、油、肉、蔬菜等食品供应。二是农业为工业尤其是轻工业提供了各种原材料和工业品市场,为工业提供了资金积累。我国以农产品为原料的轻工业占轻工业产品2/3,1978年为68.4%,农产品及其加工制成品占出口总额62.6%。通过工农业价格“剪刀差”贡献的资金额1978年达319亿元。[10](p.126)三是农业也得到了工业的支持。工业部门创造的农用生产资料(化肥、农药、农用机械等)下乡,大大满足了农业生产需要,提高了农业机械化水平,从而提高了农业生产力。以农业机械使用量为例,1952年大中型拖拉机仅为1300台,1978年达557400台;拥有农业机械总动力1952年为18.4万千瓦,1978年达到11749.9万千瓦(参见表2)。四是加强农田水利设施建设,改善农业生产环境。人民公社虽然有“一平二调”的缺陷,但集中力量办大事,大干快上兴修水利,推行土壤改造、水土保持、植树绿化等,优化了农业资源,改善了农业生产环境。至1978年,我国已拥有水库84600座,大中型水库2516座,灌溉面积达4497万公顷。[10](p.127)农田水利建设为我国带来了数十年的农业“红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