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3 151遗址下文化层有蹄类动物骨骼表面痕迹和骨骼断裂模式统计表a)》

《表3 151遗址下文化层有蹄类动物骨骼表面痕迹和骨骼断裂模式统计表a)》   提示:宽带有限、当前游客访问压缩模式
本系列图表出处文件名:随高清版一同展现
《青藏高原末次冰消期狩猎采集人群的生存策略研究》


  1. 获取 高清版本忘记账户?点击这里登录
  1. 下载图表忘记账户?点击这里登录
a)有蹄类动物骨骼表面改造和骨骼断裂模式的统计不包括牙齿和牙齿碎片,其中大型有蹄类动物的标本总数为75,小型有蹄类动物的标本总数为12.

151遗址下文化层动物群以有蹄类动物为主和以单个火塘为人类活动中心的现象,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排除啮齿动物(Brain,1981)和猛禽(Andrews,1990)对动物骨骼聚集的可能性;动物骨骼表面缺少食肉和啮齿动物的改造(表3)和消化痕迹,表明食肉动物、啮齿动物和猛禽并未参与动物骨骼的聚集.由于遗址位于山前坡地上,坡面流水作用似乎更能影响遗址动物群的聚集.对于一些遗址动物群而言,流水作用更多的是改造已有的动物组合而非聚集动物骨骼(Behrensmeyer,1978).151遗址下文化层中23.78%(NISP=29)的动物骨骼表面有水流磨蚀痕迹,同时火塘及其周围大量炭屑均呈现出类似弱流水作用下沿坡面的带状分布(图1d),表明存在一定的流水改造作用.然而,石制品和动物骨骼总体上以火塘为中心分布,并无明显的定向分布现象(图1d),说明主要的考古遗存原生位置未发生改变,该文化层是古人类人为作用影响下的原生堆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