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2 神经源性膀胱上尿路损害风险管理方案指标》

《表2 神经源性膀胱上尿路损害风险管理方案指标》   提示:宽带有限、当前游客访问压缩模式
本系列图表出处文件名:随高清版一同展现
《神经源性膀胱上尿路损害风险管理方案的构建》


  1. 获取 高清版本忘记账户?点击这里登录
  1. 下载图表忘记账户?点击这里登录

2轮专家函询后,根据专家意见,经过数据的统计和分析,研究小组按指标筛选标准删除、合并或调整指标。删除三级指标9条,如“留置导尿期间定时关闭和开放导尿管”、“每次间歇导尿,通过变换体位调整导尿管位置”、“盆底肌训练”等;删除1项二级指标“耻骨上膀胱造瘘”,有3名专家认为此措施增加了泌尿系感染的风险,且并发症较多,如导管阻塞、血尿以及下尿道结石等,小组结合临床实践情况,予以删除。增加二级指标“留置导尿”、“针灸疗法”。增加三级指标3条,即“留置导尿适应人群”、“清洁间歇导尿导尿管的选择”、“生物反馈电刺激”。调整二级指标1项,2名专家提出“执行饮水计划”的主要目的是预防泌尿系感染,故将此项条目从“维持膀胱内压在相对正常范围内”移至“预防泌尿系感染”。修改三级指标2项,1名专家提出“观察尿液的量、颜色、气味”改为“观察尿液有无浑浊、沉淀物、异味”;3名专家认为“Grede手法和Valsalva动作排尿”[7]并不适合所有神经源性膀胱患者,考虑到不恰当的膀胱管理方式会增加上尿路损害的风险,故修改成“Valsalva排尿和Grede手压法及适应证:逼尿肌无反射而尿道括约肌无痉挛的尿潴留患者”。最终形成4个一级指标、12个二级指标、26个三级指标的神经源性膀胱上尿路损害风险管理方案。见表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