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3 传统精准扶贫与“互联网+”精准扶贫的比较》

《表3 传统精准扶贫与“互联网+”精准扶贫的比较》   提示:宽带有限、当前游客访问压缩模式
本系列图表出处文件名:随高清版一同展现
《中国精准扶贫建设历程:路径、模式与趋势》


  1. 获取 高清版本忘记账户?点击这里登录
  1. 下载图表忘记账户?点击这里登录

主体不清、技术偏差、政策执行困难、信息不对称、供需不匹配及监督不到位等六个方面是传统扶贫模式中难以解决的大问题[22-23]。其主要原因在于传统扶贫模式受信息交互与处理能力的限制,导致在最后脱贫攻坚战中国家与贫困户间无法做到精准互动。“互联网+”模式中的信息化、技术能力等则有效弥补了传统扶贫模式中“瞄不准”问题。就主体而言,贫困户与市场及消费者间做到直接联系,减少了多个中介部门;信息技术、智能技术的发展能有效地计算出真正贫困户,达到动态化管理;在组织失灵方面,上级与下级达成直接互动模式,贫困户与扶贫办能够进行实时、直接沟通。而在数据信息完全充分的情况下,地方政府能够作出更为实际的决策。此外,在信息对称基础上,无论是贫困户的基本食物消费支出,或贫困户作为生产者在满足市场消费者需要时,可做到供需匹配,完成从开始到结束宏观上的供需平衡。关于监督环节,从2017年开始第三方评估在多地区展开数据核实工作,监督部门派遣相关人员下到贫困地区查看扶贫工作情况[24]。但目前仅实现了静态监管,未建成动态化监督机制。而在网络信息化技术支持下,基层干部的个人信息、扶贫办工作全过程及帮扶单位、驻村干部绩效考核完全公开透明化,不仅实现了第三方组织对其动态监督,同时社会各界及贫困户也能对政府扶贫工作各环节进行实时监督。传统精准扶贫与“互联网+”精准扶贫的比较详见表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