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2 长颌鲚、短颌鲚和湖鲚上颌骨长与头长比值及其生态类型特征》

《表2 长颌鲚、短颌鲚和湖鲚上颌骨长与头长比值及其生态类型特征》   提示:宽带有限、当前游客访问压缩模式
本系列图表出处文件名:随高清版一同展现
《长江中下游流域刀鲚(Coilia nasus)生态表型的划分》


  1. 获取 高清版本忘记账户?点击这里登录
  1. 下载图表忘记账户?点击这里登录

经耳石微化学结果客观确认本研究中有15尾长颌鲚个体(上颌骨/头长>1.01)实际为淡水定居型,而1尾短颌鲚个体(上颌骨/头长=0.83)却实际为溯河洄游型.这再次显示出简单地用上颌骨表现型来主观推定刀鲚洄游与否的不甚可靠,即不能简单地用上颌骨特征来把长颌鲚(刀鲚)归为洄游生态型、短颌鲚为淡水定居生态型[4,36].值得注意的是,刀鲚复杂的生态型群体组成一方面可能是由于其较强的适应性,另一方面也可能和淡水定居群体会保留有洄游的习性,而洄游型群体会受到环境条件的限制(如气候、生境等)而放弃洄游有关[37].因此,鉴于经济价值最高但却受到过度捕捞和生境破坏等人类活动影响最大的是具有溯河洄游习性的刀鲚,为了加速开展有针对性的保护措施,必须综合考虑表现型和生态型的特征来客观进行刀鲚资源群体的分型.据此,笔者建议宜把长江干流及太湖、鄱阳湖、洞庭湖等水域内2种表现型(即长颌鲚、短颌鲚)和3种生态型(溯河洄游型、淡水定居型、淡水陆封型)的传统经验分型方法,细分为溯河洄游型、淡水定居型长颌鲚,溯河洄游型、淡水定居型短颌鲚以及陆封型湖鲚5种生态表型资源群体.本研究中这5种生态表型刀鲚的分布水域分别为:长江干流和鄱阳湖水域的溯河洄游型长颌鲚、长江江苏段的淡水定居型长颌鲚;鄱阳湖和长江江苏段的洄游型短颌鲚、长江干流、鄱阳湖、洞庭湖和太湖的淡水定居型短颌鲚以及太湖的陆封型湖鲚(表2).以上刀鲚群体除了在上颌骨和洄游习性上存在差异外,在生理习性、形态特征等方面也存在不同.如洄游型刀鲚繁殖期一般为2-9月,在海中生活时不集大群,上溯时才集大群[1],鱼苗和幼鱼在淡水中生活至第1冬龄前离开淡水进入河口和海洋生活[38],亲鱼在上溯时不摄食直至抵达产卵场附近水域后开始捕食[39];湖鲚繁殖期在4-10月,高峰为4-6月,繁殖期不停止摄食,不集大群[1];短颌鲚繁殖期为5-10月,不集群[1].形态上,洄游型刀鲚与湖鲚和短颌鲚在脊椎数上有显著差异,前者明显多于后两者[40];而眼径上洄游型刀鲚和湖鲚间也有显著差异[41];除此之外,耳石形态也被证实是识别长颌鲚、短颌鲚和湖鲚的重要工具[32-33].以上所述的刀鲚不同群体间生态习性和形态特征上的差异均可以用于作为辅助刀鲚生态型和表现型群体的区分.然而,迄今的报道多是针对长颌鲚、短颌鲚和湖鲚的差异进行研究和探讨,对于其生态型群体的区分多停留在形态学等传统识别方法上.因此现阶段缺乏对于本研究中5种生态表型刀鲚群体的比较研究,特别是区别于传统报道的定居型长颌鲚和洄游型短颌鲚尚缺少相关的研究.而这也是接下来刀鲚相关研究和资源养护的工作开展中所需要进一步关注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