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2 长江中游荆江―公安段1998年洪水滞流沉积物粒度参数表》

《表2 长江中游荆江―公安段1998年洪水滞流沉积物粒度参数表》   提示:宽带有限、当前游客访问压缩模式
本系列图表出处文件名:随高清版一同展现
《长江中游荆州―公安段洪水滞流沉积物特征分析》


  1. 获取 高清版本忘记账户?点击这里登录
  1. 下载图表忘记账户?点击这里登录

相关的粒度参数主要包括表示沉积物颗粒粗细的中值粒径(Md)、平均粒径(Mz),颗粒粗细均匀程度的分选系数(S0),以及表示颗粒粗细分布对称程度和集中程度的偏态(Sk)和峰态(Kg)(Folk et al.,1957)。如表2所示,采样点各层沉积物的中值粒径在1.41~6.99Φ之间,属于粉砂到砂的范围。除文村夹中部和下部沉积物的中值粒径小于4Φ(属于砂)外,其他各点中值粒径均属于粉砂范围;平均粒径在2.85~6.84Φ之间,也主要属于砂和粉砂范围。与中值粒径变化特征相同,也是文村夹中、下部平均粒径小于4Φ,其他都大于4Φ。各样品平均粒径与图4b沉积物粒度分布频率曲线的峰值也相对应。偏度Sk在-0.11~0.80之间,除二圣洲中部属于负偏态外,其他各样品沉积物都属于正偏态;唯一属于负偏态的二圣洲中部点,其偏度为-0.11。Kg在0.89~3.79之间,学堂洲上、下部,文村夹上部,二圣洲上、中、下部Kg大致在0.9~1.11之间,属常峰态;而文村夹中部为2.21,属很尖峰态,文村夹下部为3.79,属极尖峰态,说明这两处沉积物都具有受同一物源控制的特征。分选系数都在0.56~0.70之间,说明各样品分选性均较好,这些也都与图4b各沉积物的粒度分布频率曲线特征相对应。总体看来,三处采样点下部沉积物的中值粒径值和平均粒径值小于上部,偏态值和峰态值下部大于上部。由此可知,出现上述现象的原因是下部沉积物形成时的水动力条件强于上部沉积物形成时的水动力条件;在强水动力条件下,只有粒径较大的砂才能沉积,而粒径较小的粉砂和黏土只有等到水动力条件减弱时才能缓慢沉积,因此中值粒径值、平均粒径值偏小,偏态值和峰态值偏大;而上层沉积物在形成时,水动力条件减弱,粒径较大的砂和粒径较小的粉砂、黏土都可以沉积,故中值粒径值和平均粒径值偏大,偏态值和峰态值偏小。这与前人在江汉平原和长江下游的研究结果一致(李长安等,2009;谢远云等,2007;展望等,2010),认为洪水漫滩初期水动力较强且变化较大,发生快速沉积,粒度相对较粗;洪峰过后的洪水回流时期水动力条件相对较弱,沉积相对缓慢,粒度较细。但与前人研究结论(李长安等,2009;谢远云等,2007;展望等,2010)不同的是分选系数都是下层小于上层,表明下层沉积物分选性优于上层,出现这种差异的原因可能是本文采样点上层沉积物形成时,尽管水动力条件减弱,但仍然含有大量粗粒物质;在水动力条件减弱的情况下,粗粒物质和细粒物质都发生沉降,使得分选性较差,牛俊杰等(2010)的研究结果也与此相同,认为水动力条件越强,沉积物越粗,分选越好;水动力条件越弱,沉积物越细,分选越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