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2 青藏高原人口地域分异地理探测分析》

《表2 青藏高原人口地域分异地理探测分析》   提示:宽带有限、当前游客访问压缩模式
本系列图表出处文件名:随高清版一同展现
《青藏高原人口地域分异规律及“胡焕庸线”思想应用》


  1. 获取 高清版本忘记账户?点击这里登录
  1. 下载图表忘记账户?点击这里登录
注:***代表在p<0.01显著;++代表非线性增强;+代表双因子增强。

不同于自然地理的连续性或地带性地域分异,青藏高原人口地域分异具有波动性变化特征,但大致上都指向“东南密、西北疏”的人口极向地域分异特征。选取海拔、年均降水、年均气温、净初级生产力(NPP)、土壤类型和产水模数6个指标,采用地理探测器,系统解析青藏高原人口地域分异机理。因子探测的q统计值(表2)显示,6个自然要素对青藏高原人口地域分异都具有显著性作用,其中,土壤类型和海拔的作用最为突出,其次为产水模数、年均降水、年均气温,净初级生产力作用相对较低。具体来看,青藏高原东南侧以草毡土、黑毡土、暗棕壤、棕壤等为主,而西北侧以寒钙土、淡寒钙土等为主,说明土壤肥力整体“东南高、西北低”;年均降水量自东南向西北具有递减趋势,年均气温东部、南部相对较高,而西北相对偏低,说明气候条件整体“东南相对温湿、西北寒旱”;净初级生产力东南相对较高,而西北相对较低,说明植被及其有机质产量“东南高、西北低”;河流的产水模数东部、南部相对较高,而西北相对偏低,说明水资源条件“东南高、西北低”;海拔自东向西抬升明显。此外,交互探测结果显示,6个自然要素对青藏高原人口地域的交互作用都呈现增强,彼此之间交互作用关系突出,也就说是各类自然要素中,两类适宜人类居住的自然条件交互有助于提升人口密度,反之,两类不宜人类居住的自然条件交互则推动人口密度降低。可见,虽然青藏高原整体上生态环境脆弱,但是其内部人口地域分异与自然环境本底仍然具有高度的耦合关系,青藏高原东南侧具有更宜人居的自然条件,形成了青藏高原人口的经度、极向和垂直等地域分异特征。其中,极向地域分异特征最突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