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2 黄海浮游植物优势种组成的年代际变化》

《表2 黄海浮游植物优势种组成的年代际变化》   提示:宽带有限、当前游客访问压缩模式
本系列图表出处文件名:随高清版一同展现
《黄海浮游植物群落的长期变化(1985—2015)》


  1. 获取 高清版本忘记账户?点击这里登录
  1. 下载图表忘记账户?点击这里登录
注:表中所列优势种为各年代际各季节优势度>0.01的物种.Note:Taxa in the table refer to the dominant species with dominance>0.01 in each season in different years.

从优势种构成来看(表2),4个年代际平均优势度大于0.02的浮游植物有19(硅藻15、甲藻4)属种。硅藻中的星脐圆筛藻(C.asteromphalus)、辐射圆筛藻(C.radiatus)、舟形藻(Navicula)、具槽帕拉藻(Paralia sulcata)、印度鼻状藻(Proboscia indica)、刚毛根管藻(R.setigera)、中肋骨条藻(Skeletonema costatum)以及甲藻中的梭形角藻(T.fusus)、牟氏角藻(T.muelleri)的平均优势度都大于0.05,是黄海浮游植物群落常见优势种。从优势种的年代际转换来看,具槽帕拉藻、梭形角藻和牟氏角藻在各年代际皆能形成优势,但是其优势度自进入2005—2015年以来,分别增加了7.1倍、5.4倍和4.2倍。对1985—2000年和2005—2015年进行比较后发现,硅藻中的角毛藻、圆筛藻、具槽帕拉藻、根管藻和甲藻中的角藻等属种在黄海浮游植物群落中能够保持优势地位。不同的是,进入2005—2015年后,广温性的中肋骨条藻、菱形海线藻(Thalassionema nitzschioides),暖温性的萎软几内亚藻(Guinardia flaccida),以及暖水性的洛氏角毛藻(C.lorenzianus)、距端假管藻(Pseudosolenia calcar-avis)等物种开始在群落中成为优势种,且优势度皆高达0.05以上。从优势种的生态类型来看,广温种比例变化不大,在1985—2000年和2005—2015年平均分别为67.4%和71.8%,暖水种比例在2005—2015年上升到平均1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