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3 建成年份、建筑类型、绿化率的模型估计结果》

《表3 建成年份、建筑类型、绿化率的模型估计结果》   提示:宽带有限、当前游客访问压缩模式
本系列图表出处文件名:随高清版一同展现
《不同年龄段居民居住偏好对其通勤特征的影响——以武汉都市发展区为例》


  1. 获取 高清版本忘记账户?点击这里登录
  1. 下载图表忘记账户?点击这里登录

模型同时考察了居住区建成年份、建筑混合类型和绿化率对居民通勤距离的影响。由表3显示的回归分析结果可以得出,居民所在居住区的建成年份与其通勤距离成正比,即居住区建成年份越晚,居民长距离通勤的概率越大,且这一相互关系更显著地体现在2005年以前建成的居住区与其居民的通勤距离上。对50-60岁的就业者而言,居住在建成年份较早的小区的比重更大,因而短距离通勤的概率更大。虽然建成年份较早的居住区内居民平均通勤距离较短,但随着老旧的小区不断更新,且新型就业集聚中心的分布不再只局限于城市中心城区,使得居住区建成年份对居民通勤距离的影响呈现减弱的趋势。居住区内的建筑混合类型对不同年龄段人群的通勤距离则存在不同影响。对于19-29岁的就业者而言,居住在包含小高层这一建筑类型的小区,远距离通勤的概率小于含其他建筑类型的小区;而对于30-49和50-60岁两个年龄段的就业者,居住在只包含低层或多层的小区,其远距离通勤概率较小。此外,居住区的绿化率是评价其环境的重要因素,影响着居民对居住区的选择,进而影响其通勤距离。从回归模型结果中可以看出,居民所在小区绿化率与居民通勤距离呈正相关,即小区绿化率越高,居民的通勤距离越长,且这一影响因素对30岁以上的就业者作用程度更大。事业初始期的就业者经济状况较差,且私家车的拥有率偏低,为了良好的居住环境选择长距离通勤的概率较小;而处于事业稳定期的就业者在居住区的选择上会考虑养老因素,小区的绿化环境会被其更多地纳入到择居条件中,进而影响其通勤距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