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1 慢性胃炎OLGA分期》

《表1 慢性胃炎OLGA分期》   提示:宽带有限、当前游客访问压缩模式
本系列图表出处文件名:随高清版一同展现
《慢性胃炎OLGA/OLGIM分期及其临床意义》


  1. 获取 高清版本忘记账户?点击这里登录
  1. 下载图表忘记账户?点击这里登录

长期幽门螺杆菌(Helicobacter pylori,Hp)感染导致正常胃黏膜腺体萎缩,可伴随肠上皮化生;随着萎缩、肠化生的出现,特别是在涉及胃体部时,可发生一系列病理生理学改变,如胃内pH值升高、维生素C含量降低、亚硝酸盐以及其他潜在致癌物质清除减少等,从而可能导致胃癌发生[1]。长期随访研究证实胃黏膜萎缩的范围和程度与胃癌发生风险密切相关,而对萎缩性胃炎范围和程度的评估,对于胃癌发生可起到较好的预测作用[2]。2005年国际萎缩研究小组提出了胃黏膜炎性反应和萎缩程度、范围的分级、分期标准,即慢性胃炎OLGA(Operative Link for Gastritis Assessment)分级、分期系统[3],该系统是基于慢性胃炎新悉尼系统对炎症和萎缩程度的半定量评分方法,其分期代表胃黏膜萎缩范围和程度,将慢性胃炎的组织病理学与癌变危险性联系起来,为临床医师预测病变进展和制订疾病管理措施提供更为直观的信息。OLGA分期系统根据新悉尼系统要求的标准部位(胃窦和胃体大弯、小弯以及胃角共5点)取得活检标本,采用VAS对萎缩程度进行评分(无、轻、中、重度分别为0、1、2、3分),综合胃窦、胃体萎缩状态建立相应萎缩分期(表1、图1)。在病理诊断方面,不同医师判断胃黏膜萎缩的一致性较低,判断肠化生的一致性则较高,因此2010年又提出了以肠化生替代萎缩的分期标准OLGIM(Operative Link on Gastric Intestinal Metaplasia Assessment)(表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