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1 黄河三角洲不同研究区植物群落特征》

《表1 黄河三角洲不同研究区植物群落特征》   提示:宽带有限、当前游客访问压缩模式
本系列图表出处文件名:随高清版一同展现
《人为干扰活动对黄河三角洲滨海湿地典型植被生长的影响》


  1. 获取 高清版本忘记账户?点击这里登录
  1. 下载图表忘记账户?点击这里登录

东营港地区由于人为干扰严重,仅在东营港南侧残存面积较少的碱蓬群落和柽柳群落,芦苇群落基本消失。黄河入海口的碱蓬群落密度及地上生物量均高于五号桩和东营港地区的碱蓬群落(表1),方差分析结果表明,黄河入海口研究区碱蓬群落密度与东营港研究区(P=0.000)以及黄河入海口地区碱蓬地上生物量与一千二管理站之间的差异达到显著水平(P=0.000),其中东营港地区碱蓬植被稀疏(2.5±0.71)plant·m-2,单个植株个体较大。与之相反,一千二管理站内碱蓬群落密度大,但地上生物量相对较小,表现为单株个体较小。东营港地区的柽柳群落株高、密度、盖度及地上生物量均低于一千二管理站和黄河入海口研究区,而五号桩地区的柽柳密度相对较大,但株高和地上生物量较低。其中黄河入海口研究区柽柳群落株高、密度及地上生物量均高于一千二管理站,但未达到显著水平。黄河入海口研究区芦苇群落株高、密度、地上生物量及盖度分别为(103.0±7.81)cm、(584.11±12.3)plant·m-2、(891.32±65.92)g·m-2和98%(表1)。五号桩地区芦苇群落株高、密度等群落特征均低于一千二管理站和黄河入海口研究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