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3 不同粒级团聚体碳对土壤全碳的贡献率》

《表3 不同粒级团聚体碳对土壤全碳的贡献率》   提示:宽带有限、当前游客访问压缩模式
本系列图表出处文件名:随高清版一同展现
《旱地转变为稻田对关键带红壤剖面土壤团聚体碳含量的影响》


  1. 获取 高清版本忘记账户?点击这里登录
  1. 下载图表忘记账户?点击这里登录
注:大写字母不同表示不同剖面相同粒级间差异显著(P<0.05),小写字母不同表示不同粒级相同剖面间差异显著(P<0.05)

比表面积巨大的铁铝氧化物对可溶性有机物有较高的吸附能力,这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土壤有机碳的积累和稳定[28]。尤其是在酸性土壤中,有机碳与无定形铁铝氧化物之间的相互作用对有机碳的稳定机制有重要的调控作用[29]。这与本文的研究结果类似,红壤属于酸性土壤,土壤中无机碳含量非常低[30],导致旱地和老稻田剖面土壤中>250μm、53~250μm、<53μm三个粒级团聚体的全碳含量均与无定形氧化铁呈极显著正相关关系(表4),但新稻田土壤中这三个粒级团聚体的全碳含量却与游离态及无定形铁铝氧化物均无显著相关关系(表4),这可能是因为红壤中无定形氧化铁更有利于大团聚体的形成[31],而新稻田剖面中>250μm大团聚体的比例显著高于花生旱地和老稻田(表2),说明新稻田无定形氧化铁增加迅速,使得三个粒级的全碳含量与土壤所含的无定形氧化铁无显著关系(表4)。有研究表明,稻田的固碳与碳更新主要反映在团聚体碳组分的变化上,新碳主要被粗团聚体的物理结构所保护[32]。在本研究中,旱地红壤53~250μm微团聚体对土壤全碳的贡献率显著高于>250μm和<53μm团聚体(表3),这与旱地三个粒级团聚体比例大小一致(表2),所以旱地土壤的全碳主要来源于53~250μm微团聚体;但新、老稻田却不同,虽然新、老稻田中53~250μm微团聚体的比例占主导地位,但这一粒级比例相较于旱地已经有所下降(表2),并且>250μm和<53μm团聚体所含的全碳含量高于53~250μm微团聚体,所以在短期植稻后,新稻田剖面土壤中>250μm团聚体对全碳的贡献率显著增加,明显高于另外两个粒级;待稻田发育成型后,老稻田剖面中>250μm团聚体的全碳贡献率会下降,<53μm团聚体的贡献率会上升,直至三个粒级对土壤全碳的贡献率无显著差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