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4 通过碳-碳单键和其他方式连接的倍半萜二聚体》

《表4 通过碳-碳单键和其他方式连接的倍半萜二聚体》   提示:宽带有限、当前游客访问压缩模式
本系列图表出处文件名:随高清版一同展现
《菊科倍半萜二聚体的研究进展》


  1. 获取 高清版本忘记账户?点击这里登录
  1. 下载图表忘记账户?点击这里登录

该类型SD的生物合成路径经推测主要通过自由基反应生成。化合物pungiolide F(128)是从苍耳(Xanthium chinense)中得到的通过碳-碳单键连接的该类型化合物[14]。有报道从植物侧茎橐吾(Ligularia pleurocaulis)中分离得到了一个艾里莫芬内酯的聚合物biligupleurolide(129)[49]。从驱虫斑鸠菊(Vernonia anthelmintica)中得到的vernodalidimer E(130)也是通过自由基单键连接[44](前体为斑鸠菊大苦素)。化合物131是从贯叶佩兰(Eupatorium perfoliatum)中分离得到的一个通过C-14/C-4位连接的二聚体[50]。张卫东教授课题组植物川木香(Vladimiria souliei)中分离得到的vlasouliolides A-D(132~135),是首次报道的两个不同碳原子个数(由15与17个碳)倍半萜通过单键连接而成[51],推测C17倍半萜结构单元主要是由于乙酰辅酶A的催化[52],在分子结构片段α-亚甲基-γ-内酯的C-11位连接了乙酰基。随后,又从同植物中分离得到了vlasouliolides E-K(136~142),均具有相似的C15/C17结构单元[52,53]。化合物及结构见图6和表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