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5 2009—2017年品种产量构成因素及相关性状通径分析》

《表5 2009—2017年品种产量构成因素及相关性状通径分析》   提示:宽带有限、当前游客访问压缩模式
本系列图表出处文件名:随高清版一同展现
《近13 a河南省高产冬小麦产量构成及亲本利用演变分析》


  1. 获取 高清版本忘记账户?点击这里登录
  1. 下载图表忘记账户?点击这里登录

从表5可以看出,在2008年以后,育种上选育的高产品种,其主要农艺性状对产量的贡献大小依次为穗粒数>公顷穗数>千粒质量>最高蘖>生育期>成穗率>株高>熟期。由此可知,经过前期努力,在高产品种穗部性状得到较大改善后,最高分蘖和公顷穗数被育种工作者重新提到重要位置,群体对产量的直接贡献显著增加,同时生育期对产量的贡献也相对增加,而千粒质量对产量的贡献相较2008年以前有所减少。进一步证明,河南省高产育种在经历了粒质量攻关和群体上升稳定后,高产潜力的挖掘必定存在于穗粒数的增加上。表3通径分析表明,只有穗粒数对产量贡献通过生育期有正向效应,但表5通径分析表明,穗粒数通过其他7个性状对产量的贡献均为负向效应,再次说明河南小麦育种中,要增加穗粒数,受制约和需要协调的条件较多,选育大穗多粒品种需要更多技术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