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1 川西人工林样地概况》

《表1 川西人工林样地概况》   提示:宽带有限、当前游客访问压缩模式
本系列图表出处文件名:随高清版一同展现
《岷江上游4个栽培树种细根功能性状垂直分布的差异性》


  1. 获取 高清版本忘记账户?点击这里登录
  1. 下载图表忘记账户?点击这里登录

试验地位于中国科学院茂县山地生态系统定位研究站(103°54'E,31°42'N,海拔1852~2180 m),地处岷江上游大沟流域。该区气候类型属暖温带气候,年日照时数1373.8 h,年日照百分率31%;年平均气温9.3℃,极端最高气温30.9℃,极端最低气温-13.5℃,最热月7月份平均气温18.6℃,最冷月1月的平均气温-0.9℃,≥10℃年有效积温954.1℃,无霜期215 d;年降水量825.2 mm,年蒸发量968.7 mm,年均相对湿度81.1%,降雨多集中在4—10月,约占全年降水量的70%。20世纪50年代该地区的植被经砍伐破坏后,天然植被退化为次生的以辽东栎(Quercus wutaishanica)、川榛(Corylus heterophylla var.sutchuenensis)等落叶阔叶种为主的灌丛。20世纪80年代初,大面积的人工营造形成了树龄30年左右的连香树、白桦、油松和华山松等人工纯林。由于人工林种植密度大,林种单一,经营管理措施不当等原因,目前岷江上游的人工林表现为:林分结构单一、林下层物种缺失、生物多样性贫乏、水源涵养等生态功能低下、病虫害风险大及林冠下层树冠死亡严重等(舒媛媛等,2016)。林下植被盖度3%~60%,主要灌木种类有川榛、匍匐栒子(Cotoneaster adpressus)、喜阴悬钩子(Rubus mesogaeus)、绢毛蔷薇(Rosa sericea)、美丽胡枝子(Lespedeza formosa)、中华绣线梅(Neillia sinensis)、桦叶荚蒾(Viburnum betulifolium)及忍冬(Lonicera spp.)等。林下草本种类主要以七叶鬼灯檠(Rodgersia aesculifolia)、香青(Anaphatis sinica)、丝叶薹草(Carex capilliformis)、龙芽草(Agrimonia pilosa)、萱草(Hemerocallis fulva)、中日金星蕨(Parathelypteris nipponica)等为主。人工林后期管理措施均相同,生长期间没有添加任何肥料。现各人工林样地树木密度1500~4500株·hm-2,郁闭度79%~98%,阔叶林林下植被盖度高于针叶林(表1)。样地树木生长情况良好,胸径与树高呈正相关,树龄均为30年左右(表2)。该地区土壤类型主要为褐土和棕壤,土层厚度60~80cm,而针叶林林下土壤容重大于阔叶林(表1)。林下土壤表层0~10 cm总有机质(TOC)含量丰富,全氮(TN)和全磷(TP)含量也较高(表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