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1 明代宁夏平原地区兴修的部分水渠表》

《表1 明代宁夏平原地区兴修的部分水渠表》   提示:宽带有限、当前游客访问压缩模式
本系列图表出处文件名:随高清版一同展现
《明清时期宁夏平原水稻种植探析》


  1. 获取 高清版本忘记账户?点击这里登录
  1. 下载图表忘记账户?点击这里登录
资料来源:(明)胡汝砺修纂(弘治)《宁夏新志》卷二

“稻生于水”。在宁夏平原这样一个“旱则赤地千里,潦则洪流万顷”的西北内陆地区发展水稻种植,最为关键的就是对于黄河水源的利用,而这又必须依靠水利事业的发展。明清时期正是宁夏平原水利事业发展的高峰时期,宁夏“北邻大漠,南挹关秦,东接榆延,西连甘肃”[15](P49),战略位置十分重要,尤其在明朝时期,宁夏卫更是保卫边境的九边重镇之一,为了巩固国防,维护统治,明清的统治者都本着“一方之赋,尽出于屯,屯田之恒,借水以利”[15](P49)的思想对宁夏平原的水利事业进行了不遗余力的开发。据史料记载,明朝对宁夏汉延渠、唐徕渠、汉伯渠、秦家渠、蜘蛛渠等古渠进行了疏通整修,并开凿了许多大大小小的新渠(见次页表1)。到了清朝,宁夏水利事业在明朝基础上得到进一步发展,在清代志书中记载的河渠共计26条,全长计2161华里,灌田19866.5顷[16],使得宁夏平原“浇灌遍足”,“遍种稻稗矣”[2](卷八《水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