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1 近代沿江通商口岸教会医疗建筑档案——外廊式建筑风格》

《表1 近代沿江通商口岸教会医疗建筑档案——外廊式建筑风格》   提示:宽带有限、当前游客访问压缩模式
本系列图表出处文件名:随高清版一同展现
《近代沿江通商口岸教会医疗建筑风格演变研究》


  1. 获取 高清版本忘记账户?点击这里登录
  1. 下载图表忘记账户?点击这里登录
注:表中图片为作者自摄或自绘。

鸦片战争以前,西方建筑在清政府的严格限制下局部进入中国,在传教事业面临政治、文化、交流等多方面的障碍时,传教士大都竭力体现出对中国文化的友好姿态,教会只能试图通过慈善活动逐渐赢得中国人的信任,粉饰自己侵略的面貌。外廊式建筑是各种教会医疗建筑造型中最先登陆中国的。外廊式建筑源于17—18世纪英国殖民者在南亚地区的殖民活动,由于此类型的建筑建设周期短、成本相对低廉,成为西方教会初期建造医疗建筑的首要选择。外廊式建筑风格的特点是采用连续的半圆形拱券游廊布置在建筑的一侧或者多侧立面,形成兼顾通风和遮阴的室外灰空间。由于没有赤道地区的阳光直射现象,沿江通商口岸的教会医疗建筑更多倾向于单双侧外廊布局。虽然外廊式建筑由于无法适应当地气候条件,从20世纪初开始逐渐式微,但其影响广泛深远,在19世纪建设的医疗建筑中,依然能看到外廊的身影。沿江通商口岸教会医疗建筑中采用殖民地外廊式建筑风格的有武昌仁济医院、镇江妇幼医院(见表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