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3 刺法的作用部位、对应深度及占比》

《表3 刺法的作用部位、对应深度及占比》   提示:宽带有限、当前游客访问压缩模式
本系列图表出处文件名:随高清版一同展现
《浅析《黄帝内经》的针刺深度》


  1. 获取 高清版本忘记账户?点击这里登录
  1. 下载图表忘记账户?点击这里登录

据表2,50.0%的刺法针刺部位在体表,深度浅,需深刺的刺法仅占11.1%。针刺部位与疾病病位形成了由浅至深、逐层对应的关系,如大泻刺、赞刺是针对体表痈肿成脓的病变,直接切开排脓;毛刺、扬刺、直针刺、半刺、浮刺的针刺部位在毫毛、皮肤或皮下,主要治疗病位较浅(在皮、毛、表、浅层肌肉)之邪;豹文刺针刺至脉,在《内经》中,血脉的概念主要指体表静脉[17],刺其出血以治疗与心痹、血脉相关的疾病;恢刺、关刺针刺筋脉拘挛部位或筋脉尽端,以治疗筋脉拘挛四肢不舒的筋痹;分刺及合谷刺的针刺深度在分肉间,主要治疗以寒邪为主病位在肌肉的病症;短刺、输刺的针刺深度要求针尖近骨,以泻深部阴邪,治疗骨痹。正如《素问·调经论》言:“经络肢节,各生虚实,其病所居,随而调之”。将针刺部位对应病位,建立皮、脉、筋、肉、骨、由体表至骨、由浅入深的针刺体系(表3),用于治疗皮、脉、筋、肉、骨病变时对应的各类症状及其相应的五脏六腑疾病[18],凸显针刺深浅与病位深浅相适应的重要原则及五体理论指导针灸临床的重要特点[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