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4 环境因子解释量与显著性检验》

《表4 环境因子解释量与显著性检验》   提示:宽带有限、当前游客访问压缩模式
本系列图表出处文件名:随高清版一同展现
《亚热带稻田土壤碳氮磷生态化学计量学特征》


  1. 获取 高清版本忘记账户?点击这里登录
  1. 下载图表忘记账户?点击这里登录

另外,成土环境也能改变土壤C∶N∶P和土壤养分的限制因子.相关和冗余分析均表明,地形(经度和海拔)是调控区域尺度上稻田土壤C∶N∶P的关键因素之一(表3和表4).经度是调控水分的关键地带性因子,C∶P和N∶P与经度均呈显著负相关,反映稻田土壤C∶N∶P可能具有经向地带性特征.随着海拔升高,丘陵山区潜育性水稻土所占比例增加,土壤C∶N和C∶P与海拔呈显著正相关.在土壤亚类水平上,潜育性水稻土多分布在地势相对较低的丘陵山冲、山区沟谷或山前洼地,无排水出路或山泉水补给但排水困难,多为冲田、垅田或梯田;由于长期滞水或淹水,土壤有机C和N分解相对缓慢,土体P素容易流失,这可能导致潜育性水稻土C∶P和N∶P相对最高[29~31].随着海拔升高,温度降低,母质风化成土和有机质分解速率减缓,土体中SOC累积增强,P素积累可能减弱;人为施肥量随海拔升高也相应减少,随海拔升高,稻田土壤P素限制作用增强[5,14,23].由此看来,人为养分投入和自然环境变化(起源物质、成土环境因素和土体分异)都可能导致水稻土C∶N∶P解耦和失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