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2 榆林夕照诗词景观元素出现次数》

《表2 榆林夕照诗词景观元素出现次数》   提示:宽带有限、当前游客访问压缩模式
本系列图表出处文件名:随高清版一同展现
《北京延庆八景诗词景观要素在设计中的空间转译》


  1. 获取 高清版本忘记账户?点击这里登录
  1. 下载图表忘记账户?点击这里登录

在构筑,建筑及城市景观层面,将延庆八景要素转化为空间语言的过程中,不能脱离对人的肢体及视线的控制及空间经验的探讨。首先从平面角度看,人与景观要素的关系始终是动态的,人在移动的过程中,所见的景观也不断变化。假设人在移动时不断穿越于开放程度不同,大小不同,位置不同的空间,那么就可以得到不同空间及视觉体验。如唐代柳宗元在《永州龙兴寺东丘记》中曾提到“游之适,大率有二:旷如也,奥如也,如斯而已”,将景观空间中的游行经验概括为“旷”与“奥”。“旷”对应是辽阔悠长,“奥”对应的是曲折迂回。通过对空间旷奥程度,肢体和视线的控制,不断影响人们的观游过程,形成丰富的游览体验。其次从垂直角度看,人在景观空间中的上下移动也可以得到不同的空间经验。人向上移动时,通常引发崇高,敬畏,奋进等情感,向下移动时往往引发神秘,幽深等感受,可对应到诗词中的人文感受。从这个两个角度分析后,再把从诗词中提取出的景观空间要素转化为具象局部空间,再进行有组织性的,连贯的串联,最后进行全局调整,结合其他诗词景观视觉要素,得出富有节奏美感的空间图示,进而完成从诗词景观要素到空间图示的转译,如表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