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1《六十病方》治疝方与《伤寒论》桂枝汤比较》

《表1《六十病方》治疝方与《伤寒论》桂枝汤比较》   提示:宽带有限、当前游客访问压缩模式
本系列图表出处文件名:随高清版一同展现
《马王堆《五十二病方》与老官山《六十病方》“沸”字考辨——兼论古代一种特殊煎药法》


  1. 获取 高清版本忘记账户?点击这里登录
  1. 下载图表忘记账户?点击这里登录

按:“釀”有杂合,掺杂义。《礼记·内则》云“鹑羹、鸡羹、鴽,釀之蓼”。郑玄注曰“釀,谓切杂之也”。孔颖达疏曰“釀,谓切杂和之”。吴方言里“釀”的此义读作“襄(xiāng)”。如“这杯水太烫了,釀(xiang)一点冷水”。以上二则医方皆用三沸煮,同时加三釀。即将药物每煮沸一次后,降温止沸,掺和(釀)一定数量的水(或酒)及药物,再煎煮,反复三次。此种药物煎煮法十分特殊,鲜见于先前出土的简帛医书。第一则医方是外用洗浴方,外洗前后均需进美食,是其与众不同之特色。第二则医方是内服方,有学者认为“其主要药物与《伤寒论》桂枝汤的药物组成基本相同,仅未用甘草,但用谷的功效基本相同”[4]。细审之,其实不然,桂枝汤与此治疝方存在诸多不同。药物组成的区别,生姜——干姜、炙甘草——榖(榖树枝或皮,非稻穀的穀)、水——醇酒;煎服法的区别,“以水七升,微火煮取三升,适寒温,服一升。服已,须臾啜热稀粥一升余——淳酒三斗,合和,以为三酿三沸,济取汁饮之,日再饮。”更重要的差异是主治病症分别为太阳中风和疝(表1)。此治疝方的药理方义、煎服方法,及治病机理,有待于进一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