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2 线性和等基因效应模型比较》

《表2 线性和等基因效应模型比较》   提示:宽带有限、当前游客访问压缩模式
本系列图表出处文件名:随高清版一同展现
《多巴胺系统基因与母亲教养行为对青少年抑郁的影响:一项多基因研究》


  1. 获取 高清版本忘记账户?点击这里登录
  1. 下载图表忘记账户?点击这里登录
注:模型1包括6个基因主效应和6个基因×环境交互效应(3个基因的线性和隐性编码)以及控制变量和教养的效应;模型2将同一个基因的显性和隐性编码回归权重限定相等(6个限定),包括基因主效应和基因×环境交互效应;模型3将3个基因对抑郁的主效应和基因×环境交互效应设定为等同(4个限

在计算多基因累加得分前,需确定各基因采用线性编码方式是否合适、是否存在单个基因效应主导多基因累加效应的情况,以及多个基因的效应是否会因为编码方式而相互抵消。本研究基于多巴胺活性进行显性和隐性编码,将低活性多巴胺等位基因编码为风险/易感等位基因。参照既有研究文献(Stocker et al.,2017),进行线性基因和等基因效应模型检验。结果见表2,分解模型的解释率最高,不同模型间R2改变量并不显著。本研究中三个候选基因没有显著偏离线性和等基因效应假设。因此,后续分析中,按照个体携带的低活性多巴胺等位基因数量进行线性(0、1、2)编码,并进行多基因累加得分计算(多基因累加得分分布:1=7人,2=43人,3=259人,4=487人,5=217人,6=39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