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3 中国学者在中国期刊上发表的鞘翅目分子生物学方面的论文》

《表3 中国学者在中国期刊上发表的鞘翅目分子生物学方面的论文》   提示:宽带有限、当前游客访问压缩模式
本系列图表出处文件名:随高清版一同展现
《中国甲虫研究七十年》


  1. 获取 高清版本忘记账户?点击这里登录
  1. 下载图表忘记账户?点击这里登录

20世纪80年代末,随着分子生物学技术的发展,分子生物学逐渐应用到鞘翅目昆虫研究的各个领域。陈乃中等(1 9 9 7)以花斑皮蠹Trogoderma variabile Ballion、谷斑皮蠹Trogoderma granarium Everts、黑毛皮蠹Attagenus unicolor japonicas(Brahm)和印度谷螟Plodia interpunctella(Hibner)4种仓储害虫的幼虫为材料,利用RAPD-PCR技术对4种幼虫进行快速鉴定,该论文开创了我国鞘翅目分子生物学的先河。之后,随着测序技术的发展,我国鞘翅目分子生物学的研究也逐步得到发展。截至2019年6月份,我国学者在国内外期刊上共发表论文130篇(中文期刊检索词:分子和鞘翅目,英文期刊检索词:molecular和Coleoptera,地址:China),其中国内期刊上共发表鞘翅目分子生物学方面的论文33篇,国外期刊发表论文97篇。总体而言,国内期刊发表论文数相对较少,也比较平稳;国外期刊发表论文自2016年之后发表论文数量增加明显,是前几年的5倍左右,主要原因是二代测序技术的发展,发表了大量的线粒体基因组的文章。研究领域包括分子分类学、分子系统学、种群遗传学及基因进化等领域。鞘翅目分子系统学初期研究的分子标记主要应用随机扩增多态性DNA(RAPD)、简单重复序列(SSR)、基因或线粒体基因的小片段基因,2012年之后随着二代测序技术的广泛应用,分子标记扩展为线粒体基因组、转录组水平和基因组(表3,表4)。研究类群方面,3篇鞘翅目高级阶元的系统学研究:Yuan等(2016)涉及到4亚目31科59种,Zhang等(2016b)涉及13总科50个种,Zhang等(2018c)涉及4亚目124科373种;除此之外,其他论文的研究对象主要涉及28科,其中叶甲科种类最多(图3)。研究阶元大多数是种或种群,少数是亚科级以上的研究(Li et al.,2006d;Ge et al.,2011,2012;Zhang et al.,2013;Yuan et al.,2016;Nie et al.,2018;Song et al.,2018;Zhang et al.,2018c;)。纵观我国鞘翅目分子系统研究来看,建国以后尤其是2016年以后取得显著成就,紧跟国际研究的步伐,分子标记由小片段基因发展为组学水平(线粒体基因组、转录组和基因组),但是除了少数几篇论文影响较大外,其他论文的研究基本处于分子鉴定及线粒体基因组报道层面(外文期刊发表的97篇论文种包含了44篇线粒体基因组的报道论文),这些研究在创新性和科学性的设计方面还有待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