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2 稳定化处理后及敏化处理后合金的电化学腐蚀数据》

《表2 稳定化处理后及敏化处理后合金的电化学腐蚀数据》   提示:宽带有限、当前游客访问压缩模式
本系列图表出处文件名:随高清版一同展现
《轧制工艺对5A12和5A12+0.2Sr铝合金组织及性能的影响》


  1. 获取 高清版本忘记账户?点击这里登录
  1. 下载图表忘记账户?点击这里登录

图4为稳定化处理后和敏化处理后的4种合金在3.5%NaCl溶液中的电化学极化曲线,表2列出了对应的电化学数据。自腐蚀平衡电位是合金腐蚀中发生原电池反应的一个重要热力学参数,表征腐蚀反应的倾向性,其值越负,腐蚀越容易发生。腐蚀平衡电位正移表明合金抗腐蚀启动的能力加强。腐蚀电流密度的大小直接表征合金腐蚀速率的大小。腐蚀电流密度减小表明合金的耐腐蚀性能提升[15]。在稳定化处理后和敏化处理后,由传统多道次热轧工艺制备的TPD-5A12+0.2Sr合金板材其自腐蚀平衡电位最正且腐蚀电流密度最小,从电化学角度说明了0.2%Sr的加入使5A12铝合金的耐腐蚀性能有所提升,并且由传统多道次轧制工艺制备的纤维状晶粒组织较单道次大应变轧制产生的细晶粒组织合金具有更好的耐腐蚀性能。进一步对比由大应变轧制制备的5A12与5A12+0.2Sr合金的电化学数据,发现敏化处理前再结晶程度较高的5A12+0.2Sr合金腐蚀性能较再结晶程度较低的5A12合金差,而在敏化处理之后,两者的耐腐蚀性能发生了反转。这可能是由于在敏化处理前晶粒尺寸是影响合金耐腐蚀性能的主要数据,晶粒越细小,晶界数量就越多,基体与晶界的电偶腐蚀效应就越明显。而敏化处理过程中,Sr元素的加入改变了β相的析出方式[9],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该阳极相分布的均匀性,故敏化处理后由大应变轧制制备的含Sr细晶板材耐腐蚀性能反而有所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