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3 唐宋元明清时期“伯伯”用例的文献类型及语境分析》

《表3 唐宋元明清时期“伯伯”用例的文献类型及语境分析》   提示:宽带有限、当前游客访问压缩模式
本系列图表出处文件名:随高清版一同展现
《“伯伯”的历时演变与共时分析》


  1. 获取 高清版本忘记账户?点击这里登录
  1. 下载图表忘记账户?点击这里登录

从表3来看,“伯伯”多见于话本、元曲、白话小说等文献的对话之中,这与“伯伯”语体色彩的口语性有关,也与这些文献通俗性有关。唐宋文献中“伯伯”仅有数例,元代则多达百余例,其快速发展的原因在于:第一,在多民族融合、多语言接触的时代背景之下,元代的语言通俗,口语性强,俗语词丰富,这不仅会影响到汉语词汇的构成,也会影响到以此创作的元曲、话本的语言。第二,“元曲为中国最自然之文学”[12]85,话本则是宋元艺人说唱的底本。这两者的消费主体主要是平民百姓,文化消费水平的需求促使元曲、话本的内容等要反映社会生活,语言要接近原生态。第三,元曲、话本的创作者大多生活在底层,熟悉平民的日常用语,会自觉选用百姓“喜闻乐见”的词语。“伯伯”口语性很强,能在话本、元曲以及后来口语色彩较浓的明清白话小说、会话教材等中得到广泛应用。可见,“伯伯”的产生、发展与俗文学的发展有一定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