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2 本研究使用的速度模型与使用前人模型的重定位结果的对比》

《表2 本研究使用的速度模型与使用前人模型的重定位结果的对比》   提示:宽带有限、当前游客访问压缩模式
本系列图表出处文件名:随高清版一同展现
《前郭M_S5.8和松原M_S5.7地震震源区地壳速度结构与孕震环境》


  1. 获取 高清版本忘记账户?点击这里登录
  1. 下载图表忘记账户?点击这里登录
注:模型A、模型B、模型C和模型D分别代表温岩等(2007)、吴微微等(2014)、张洪艳等(2015)和CRUST1.0全球速度模型(Laske et al.,2013).

为了验证不同速度模型对重定位结果的影响,我们采用包括本研究使用模型在内的5种不同的速度模型(图9)(温岩等,2007;吴微微等,2014;张洪艳等,2015;Laske et al.,2013)对比前郭和松原震群的定位结果(图11).通过图11的对比可以看到,虽然单个地震事件的重定位深度会有所变化,但震群的整体优势深度分布均较为一致.表2列出了前郭震群中5次MS5.0以上的地震分别采用上述5种模型(图9)的重定位结果.由表2可知,尽管2013年10月31日5.3级地震与2013年11月23日5.8级地震采用不同的速度模型其定位结果的震源深度差异可达2.9km和1.9km,但大部分差异性集中在0.4~1.0km左右,由此我们认为本研究的重定位结果对模型的依赖性较小.将这5种不同速度模型的定位结果与前人前郭震群的重定位结果(张洪艳等,2015;盛书中等,2017)进行对比,结果显示我们的结果与盛书中等(2017)的重定位结果较为一致,但与张洪艳等(2015)研究结果中的前郭震群部分地震在震源深度方面存在约3~4km差异,这可能与张洪艳等(2015)所用反演参数和观测资料不同有关.此外,我们还考虑了震源深度处速度明显跳变(即间断面)的深度变化对重定位结果的影响情况(表3),可以看出间断面深度变化会对震源深度产生一定影响,但震源深度均在较小(0.8km或更小0.2~0.3km)范围内变化,因此我们认为本研究的重定位结果具有比较好的稳定性和可靠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