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现代史》求取 ⇩

(1919年5月——1920年7月)第一节皖系军阀的反动统治和孙中山的护法运动3

一、皖系军阀统治的确立3

目录第一编 北洋军阀的反动统治和国民革命(1919年5月——1927年7月)第一章皖系军阀的反动统治和中国社会的新变化3

二、皖系军阀政府的亲日卖国外交和军事独裁统治5

三、广州军政府的成立与孙中山的第一次护法运动8

第二节 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和中国社会阶级力量的新变化13

一、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13

二、中国社会阶级力量的新变化16

三、新文化运动的兴起19

四、十月革命对中国的影响26

一、巴黎和会中国外交的失败30

第三节五四爱国运动30

二、五四爱国运动32

三、鲁案、闽案的发生38

第四节新文化运动的发展42

一、东西方思潮的大量传入和“百家争鸣”42

二、马克思主义在论战中进一步传播52

第五节直皖战争和粤桂战争62

一、直皖战争和皖系军阀的衰败62

二、粤桂战争与孙中山重组军政府66

三、西南军阀的混战69

一、华盛顿会议和帝国主义侵略的深入75

第二章直系军阀的反动统治和中国共产主义运动的蓬勃兴起75

(1920年7月——1923年12月)第一节帝国主义侵略中国的新形势和直系军阀的反动统治75

二、直奉联合的北京政权和第一次直奉战争78

三、直系军阀的武力统一和地方军阀的“联省自治”82

四、民族资本“黄金时代”的瞬逝和农村经济的凋敝85

第二节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和中国共产主义运动的蓬勃兴起88

一、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88

二、中国共产党领导民主革命的纲领94

三、工人运动高潮的出现97

第三节国共合作的准备和全国人民反对直系军阀的斗争103

一、孙中山的第二次护法运动和陈炯明的叛变103

二、中国共产党关于革命统一战线方针的确定107

三、孙中山重回广东和国共合作的酝酿110

四、曹锟贿选和全国人民的反曹吴运动114

第四节资产阶级的改良运动119

一、 “国民大会”和上海国是会议119

二、北京的“好人政府”和上海的“商人政府”124

三、省宪自治运动129

四、废督裁兵运动及和平运动134

第三章国共合作、直奉军阀间的“混战”与“联合”140

(1924年1月——1926年6月)第一节中国共产党推动下国共合作的实现140

一、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140

二、黄埔军校的建立、工农运动的恢复和发展145

三、孙中山截留关余的斗争与平定商团反革命叛乱149

第二节北京政变与国民会议运动153

一、第二次直奉战争与北京政变、段祺瑞执政府的成立153

二、国民会议运动和孙中山北上156

三、善后会议和国民会议促成会160

四、孙中山逝世162

第三节 “五卅”运动与广东国民政府的成立164

一、 “五卅”运动和省港大罢工164

二、广东革命根据地的统一171

三、广东国民政府的成立及其革命政策的实行174

第四节共产党联合国民党左派反对国民党右派和国家主义派的斗争177

一、西山会议,国民党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177

二、反对戴季陶主义的斗争179

三、反对国家主义派的斗争183

四、中山舰事件和整理党务案186

第五节直奉军阀反革命联合与段执政府的垮台189

一、反奉战争与直奉军阀的联合189

二、关税会议和法权会议193

三、 “三一八”惨案与段执政府的垮台196

(1926年7月——1927年7月)第一节国民革命军的北伐,直系军阀的溃败199

一、北伐前夕的国内形势199

第四章北伐战争,北洋军阀的溃败199

二、北伐军的胜利进军202

三、国民政府迁都武汉214

四、奉系军阀在北方的黑暗统治217

第二节工农运动的蓬勃发展220

一、汉口、九江工人收回英租界的斗争220

二、上海工人的三次武装起义223

三、全国农民运动的发展与湖南农民运动的深入227

第三节蒋介石叛变革命233

一、帝国主义对中国革命加紧干涉233

二、四一二反革命事变237

一、武汉政府继续北伐243

第四节武汉政府走向反动,国民革命失败243

二、武汉政府的右转和夏斗寅、许克祥的叛变248

三、陈独秀右倾机会主义的严重危害250

四、七一五汪精卫叛变,国民革命的失败253

第五节蒋冯阎桂联合讨伐奉系军阀,北洋军阀统治覆灭256

一、国民党军占领京津与张作霖退走东北256

二、皇姑屯事件与东北易帜,北洋军阀统治的结束259

第六节文化思想的发展及斗争262

一、新文学运动的发展262

二、马克思主义思想的深入宣传266

三、 “科学与人生观”论战270

四、 “整理国故”和“古史辨”275

五、封建复古主义逆流277

六、反基督教运动和收回教育权运动280

第二编 国民党统治的确立与工农武装革命(1927年8月——1937年6月)第五章国民党南京政府的建立与共产党红色政权的创建287

(1927年8月——1931年8月)第一节南京政府的建立及其各派系的斗争287

一、南京政府的建立287

二、宁汉合流与国民党各派系的纷争289

三、国民党训政开始与国民政府初期的对内政策295

四、国民政府初期的外交300

第二节中国共产党为挽救中国革命探索新道路305

一、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各地武装起义305

1.中共“六大”310

二、中共“六大”的召开和革命根据地的开辟310

2.全国各革命根据地的开辟311

三、关于农村包围城市的理论313

四、根据地土地革命的开展316

五、红军三次反围剿的胜利319

第三节国民党新军阀的混战与统一323

一、蒋桂战争、蒋冯战争323

二、中原大战与扩大会议328

三、国民会议召开与训政时期约法332

四、非常会议与国民党四全大会334

一、改组派的政治主张及活动338

第四节中间党派的改良主义活动338

二、第三党与平民革命343

三、人权派的政治主张及活动348

第五节国民党的文化教育与左翼文化运动的兴起351

一、国民党的文化教育政策及其实施351

二、陶行知、杨贤江的教育思想与实践355

三、左翼文化运动361

四、中国社会性质与社会史论战364

第六章九一八事变,全国抗日救亡运动的兴起370

(1931年9月——1935年11月)第一节九一八事变与全国人民的抗日斗争370

一、九一八事变370

二、一二八事变与国民党政府的安内援外政策373

三、伪满洲国成立377

四、国联调查团的活动379

五、中共坚决主张抗日与全国抗日民主运动高涨382

六、东北人民的抗日斗争385

第二节南京国民政府的加强统治与四大家族官僚资本主义形成388

一、国民党独裁统治的加强388

二、新生活运动392

三、四大家族官僚资本主义的形成394

四、国民政府的经济建设398

五、梁漱溟的乡村建设,晏阳初的县政运动和阎锡山的土地村公有401

一、日本帝国主义在东北的殖民统治405

第三节 日本帝国主义侵略的加深、国民党民主派的抗日和反蒋斗争405

二、日军进攻热河、长城抗战与《塘沽协定》的签订409

三、察哈尔抗日同盟军412

四、福建人民政府415

五、民权保障同盟418

六、南京政府继续推行对日妥协政策422

第四节红色区域革命的深入与红军长征的胜利426

一、中央工农民主政府的成立426

二、红军第四次反“围剿”战争428

三、革命根据地土地革命的深入和各项建设的成就429

四、王明“左”倾机会主义导致第五次反“围剿”的失利431

五、红军长征、遵义会议和长征的胜利432

六、南方三年游击战争435

第五节 国民党的文化“围剿”与左翼文化的成就438

一、国民党反动派的文化“围剿”政策与实施438

二、文艺战线上的斗争441

三、文艺大众化问题的讨论和左翼文艺的成就445

四、哲学战线上的斗争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成就450

第七章华北事变与国内战争结束455

(1935年12月——1937年6月)第一节华北事变与民族危机的加深455

一、华北事变455

二、日本帝国主义对华经济侵略的加紧459

三、国民党第五次全国代表大会及其对日态度的变化462

四、国民党准备召开国民代表大会与《五五宪草》的公布469

第二节 中国共产党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策略的制定472

一、八一宣言和一二九运动472

二、瓦窑堡会议与中国共产党各项政策的调整477

三、抗日救亡运动的继续高涨与全国各界救国联合会的成立481

第三节西安事变484

一、两广事变与绥远抗战484

二、中共推动西北地区抗日力量初步联合487

三、西安事变491

四、国民党五届三中全会495

五、中共积极准备实现对日抗战498

第四节文化界的抗日救亡运动502

一、抗日救亡高潮中的文化界502

二、“两个口号”的论争与文艺界统一战线的形成505

三、鲁迅逝世508

第三编抗日战争(1937年7月——1945年8月)第八章抗日战争全面爆发,中华民族团结抗战515

(1937年7月——1938年10月)第一节从七七事变到八一三抗战515

一、抗日战争爆发时的国际形势与日本全面侵华方针515

二、卢沟桥事变,全国抗日战争开始518

三、八一三事变,中国政府发表抗战声明522

一、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正式形成524

第二节全民族抗战的实现524

二、中共中央洛川会议和《抗日救国十大纲领》527

三、国民党临时全国代表大会和《抗战建国纲领》529

四、民主党派、爱国人士的抗日主张和国民参政会的召开531

五、民众抗敌斗争的蓬勃发展和中国工业合作协会成立534

六、海外华侨对国内抗战的支持536

第三节国际各方面对中国抗战的态度和国民政府的外交538

一、苏联和各国人民对中国抗战的支援538

二、德、意对日本的支持与英、美政府的两面政策540

三、国民政府与日本的和谈活动542

一、日军进攻华北,中国政府的军事部署544

第四节正面战场的抗战544

二、中国军队在平绥、同蒲铁路沿线的抵抗546

三、中国军队在平汉、津浦铁路沿线的抵抗548

四、国民政府迁都与南京沦陷550

五、台儿庄战役与徐州撤退553

六、武汉会战与广州、武汉的陷落555

第五节中国共产党开辟敌后战场557

一、中国共产党的军事战略方针和八路军出师华北的抗战557

二、平型关战役和八路军配合正面战场的作战559

三、敌后战场的开辟560

四、毛泽东《论持久战》的发表565

五、中国共产党六届六中全会568

一、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成立571

第六节抗战初期的文化运动571

二、抗日文化运动的蓬勃开展572

第九章相持阶段到来后的中国抗战578

(1938年10月——1941年12月)第一节汪精卫集团的投敌与蒋介石集团的倒退578

一、抗日战争进入相持阶段与日本侵华政策的变化578

二、 “临时”政府和“维新”政府的成立580

三、汪精卫集团的公开投敌与伪国民政府成立581

四、国民党五届五中全会及其反共政策584

五、远东慕尼黑阴谋586

一、日军对解放区的加紧进攻588

第二节解放区军民的英勇抗战,敌后战场成为抗战中的主要战场588

二、华北解放区军民的反“扫荡”斗争和百团大战590

三、华中、华南游击战争的开展593

四、东北抗日联军的坚持斗争595

五、解放区的扩大与政权建设597

第三节正面战场的继续抗战和大片国土的沦陷599

一、南岳军事会议599

二、日军对华南、东南各地的进攻600

三、第一次长沙会战和随枣、枣宜会战602

四、中条山战役和第二次长沙会战604

一、晋西事变及国民党顽固派对陕甘宁边区等地的进犯605

第四节国民党顽固派的反共活动和中国共产党关于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策略方针605

二、皖南事变608

三、重建新四军军部609

四、中国共产党关于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策略方针612

第五节民主宪政运动的兴起和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的形成614

一、国民精神总动员运动614

二、民主宪政运动的兴起616

三、毛泽东《新民主主义论》的发表619

四、中国民主政团同盟的成立621

一、沿海、沿江民族工业的破坏和大后方工业的暂时发展623

第六节抗战爆发后的中国社会经济623

二、农村经济的破坏625

三、四大家族经济垄断的加强626

四、解放区的经济建设630

第七节抗战爆发后的中国文教科学事业633

一、文艺战线上的论争和抗战文艺的成就633

二、国统区的文教科学事业638

三、解放区的文教建设641

第十章太平洋战争爆发后的中国抗战644

(1942年1月——1943年12月)第一节太平洋战争爆发后的正面战场644

一、太平洋战争爆发和中国政府对日宣战644

二、世界反法西斯同盟的形成和美、英对中国的支援646

三、中国远征军入缅作战649

四、第三次长沙会战和浙赣等地区的作战650

第二节解放区军民的艰苦抗战653

一、解放区的严重困难和中国共产党坚持抗战的方针653

二、华北军民的反“扫荡”、反“蚕食”斗争655

三、华中军民的反“扫荡”、反“清乡”斗争657

四、华南地区的游击斗争660

第三节 日本在沦陷区的殖民统治与人民的英勇斗争662

一、日本侵略者在沦陷区的残暴统治662

二、日本侵略者对沦陷区的经济掠夺665

三、沦陷区人民的悲惨生活与反抗斗争668

四、日本人民在中国的反战活动670

第四节国民党统治的腐败和官僚资本的膨胀673

一、国民党的“党化”政策和特务统治673

二、蒋介石《中国之命运》的发表675

三、国民政府的战时财政和大后方民族工业的凋敝677

四、四大家族官僚资本在国难中进一步膨胀679

第五节解放区的恢复和发展681

一、中国共产党的整风运动681

二、解放区的大生产运动684

三、 “三三制”等政策的贯彻和解放区的恢复发展686

四、解放区军民再次制止反共逆流688

一、国民党顽固派对进步文化的摧残691

第六节抗战后期文化思想战线上的斗争和成就691

二、对反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批判693

三、批判各派反动史学和马克思主义史学的进一步成长695

四、文艺战线上的成就697

第十一章抗日战争的伟大胜利700

(1944年1月——1945年8月)第一节豫湘桂等战役和解放区战场的局部反攻700

一、豫湘桂战役700

二、史迪威公路修通和缅北滇西反攻战702

三、豫西、鄂北和湘西作战与桂柳追击704

四、解放区战场的局部反攻与革命力量的壮大706

一、中国共产党关于成立民主联合政府的主张708

第二节人民民主运动不断高涨,国民党统治危机日深708

二、民主宪政运动的再次兴起711

三、国统区民主运动的高涨714

四、各族人民反抗国民党残暴统治的斗争715

第三节中国共产党“七大”和国民党“六大”718

一、中国共产党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的召开718

二、美国扶蒋反共干涉中国内政722

三、国民党第六次全国代表大会的召开725

第四节全面反攻,抗日战争最后胜利729

一、雅尔塔会议与日本帝国主义的最后挣扎729

二、苏联对日宣战和出兵东北731

三、抗日军民大反攻733

四、抗日战争的伟大胜利735

第四编 国民党政权在大陆的崩溃中国民主革命的胜利(1945年8月——1949年9月)第十二章重庆谈判和政治协商会议741

(1945年8月——1946年6月)第一节抗战胜利后的国内外形势741

一、抗战胜利后的国际形势741

二、国民党的“接收”和新的内战威胁742

三、中国共产党争取和平与民主747

四、中国民主同盟临时全国代表大会及其他民主党派的建立749

第二节重庆谈判与政治协商会议752

一、重庆谈判和《双十协定》752

二、解放区军民的自卫反击战755

三、停战协定和政治协商会议759

第三节蒋介石部署内战和人民反内战运动763

一、国民党撕毁政协决议763

二、美国援蒋和马歇尔的“调停”765

三、国统区人民反内战运动的高涨767

四、解放区军民加紧准备自卫战争770

第十三章全面内战的爆发774

(1946年6月——1947年7月)第一节 国民党发动全面内战和解放区军民粉碎敌人的军事进攻774

一、国共两党力量的对比与不同的战略战术方针774

二、国民党军的全面进攻及其被粉碎777

三、国民党军的重点进攻及其被粉碎781

一、国民党的“制宪国大”和南京国民政府的改组783

第二节 国民党的政治欺骗和国统区的经济危机783

二、中国共产党和民主党派反对“制宪国大”及其政治主张786

三、《中美商约》788

四、官僚资本的残酷掠夺792

五、国统区经济危机的全面爆发794

第三节国统区的人民民主运动蓬勃发展797

一、城乡人民的爱国民主运动797

二、台湾人民二·二八武装起义801

三、内蒙古人民自治运动804

四、新疆的联合政府807

一、人民解放军转入全国规模的进攻810

(1947年7月——1949年9月)第一节解放战争由防御转入进攻810

第十四章国民党政权在大陆崩溃、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810

二、土地改革和整党整军运动815

三、中国共产党的十二月会议819

第二节国民党统治走向崩溃和国统区人民运动的进一步高涨822

一、南京国民党政府的戡乱总动员822

二、魏德迈来华“调查”和美国侵华的新阴谋825

三、国民党的“行宪国大”和蒋桂矛盾的激化828

四、国统区文化教育的破产831

五、反饥饿、反迫害和反美扶日运动834

六、国民党革命委员会的成立和民盟的三中全会837

一、解放区的政权建设841

第三节解放区的建设841

二、农业生产的恢复和发展844

三、工商业的恢复与发展845

四、新兴的财政金融事业848

五、文化思想战线上的成就850

第四节三大战役和中共七届二中全会852

一、战略决战时机的成熟852

二、辽沈战役855

三、淮海战役858

四、平津战役860

五、中国共产党七届二中全会862

第五节南京国民政府的溃逃865

一、国统区经济体系的崩溃865

二、南京国民政府“和平攻势”的破产867

三、南京解放和国民党军队的溃败870

四、全国大陆的解放872

第六节新中国的诞生875

一、毛泽东《论人民民主专政》的发表875

二、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和《共同纲领》879

三、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883

后记886

1988《中国现代史》由于是年代较久的资料都绝版了,几乎不可能购买到实物。如果大家为了学习确实需要,可向博主求助其电子版PDF文件(由李光一等主编 1988 郑州:河南人民出版社 出版的版本) 。对合法合规的求助,我会当即受理并将下载地址发送给你。

高度相关资料

中国现代史(1997 PDF版)
中国现代史
1997 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
中国现代史( PDF版)
中国现代史
中国现代史(1996 PDF版)
中国现代史
1996
中国近代现代史(1958 PDF版)
中国近代现代史
1958 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中国近代现代史(1995 PDF版)
中国近代现代史
1995 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中国现代史(1987 PDF版)
中国现代史
1987 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
中国现代史(1989 PDF版)
中国现代史
1989 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
中国现代史(1988 PDF版)
中国现代史
1988 郑州:河南人民出版社
中国现代史(1982 PDF版)
中国现代史
1982 郑州:河南人民出版社
中国现代史(1996 PDF版)
中国现代史
1996 重庆市:重庆大学出版社
中国现代史  下(1988 PDF版)
中国现代史 下
1988 西安: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中国现代史(1985 PDF版)
中国现代史
1985 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
中国现代史(1986 PDF版)
中国现代史
1986 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
中国现代史纲(1987 PDF版)
中国现代史纲
1987 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
中国现代史  中(1988 PDF版)
中国现代史 中
1988 西安: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