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现代史 上》求取 ⇩

第一编北洋军阀反动统治的继续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1919年5月—1923年12月)1

第一章皖系军阀的统治五四运动的爆发1

第一节皖系军阀统治下的中国社会1

一、军阀割据局面的出现1

二、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新的社会力量的增长7

三、新文化运动的兴起14

第二节五四运动17

一、十月革命对中国的影响18

二、五四爱国运动的爆发21

三、“六三”以后爱国运动的新阶段25

四、新文化运动的发展和马克思主义的传播28

第三节直皖战争38

一、直皖战争的爆发39

二、皖系军阀溃败后的北京政权46

第二章直系军阀的统治共产主义运动的兴起43

第一节中国共产党的诞生43

一、各地共产主义小组的建立43

二、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46

第二节直奉战争和政治纷争49

一、华盛顿会议和帝国主义侵华新形势49

二、第一次直奉战争53

三、“武力统一”与“联省自治”54

四、民族工业的停滞和农村经济的轷敝56

第三节中国共产党关于民主革命纲领的制定59

一、列宁关于民族殖民地问题的理论60

二、中国共产党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61

第四节第一次工人运动高潮63

一、香港海员大罢工安源路矿和开滦煤矿工人罢工63

二、京汉铁路工人大罢工和“二七”惨案67

第五节中国共产党革命统一战线政策的制定与人民反对直系军阀的斗争70

一、孙中山的失败与转变70

二、共产国际关于国共合作的方针73

三、中国共产党第三次全国代表大会75

四、全国人民反对直系军阀的斗争78

第六节文化思想战线上的斗争80

一、新文学运动的发展80

二、反对复古派的斗争82

三、“科学与人生观”问题论战85

第二编国民革命北洋军阀统治的末路(1924年1月—1927年7月)93

第一章革命统一战线的建立和国民革命运动的高涨93

第一节第一次国共合作的建立和革命运动的恢复与发展93

一、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93

二、革命运动的恢复与发展96

三、第二次直奉战争和北京政变99

四、段祺瑞临时执政府的成立和奉系军阀操纵北京政权101

五、国民会议运动的展开102

第二节五卅运动全国革命高潮的掀起104

一、中国共产党第四次全国代表大会104

二、五卅运动和全国反帝运动的高潮106

三、省港大罢工109

四、广东革命根据地的统一和国民政府的成立111

五、北洋军阀各派势力的演变和北方政局113

第三节共产党和国民党左派同国民党右派及国家主义派的斗争118

一、反对戴季陶主义的斗争118

二、反对西山会议派的斗争与国民党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的召开120

三、反对国家主义派的斗争122

四、“中山舰事件”和“整理党务案”124

五、中国共产党人新民主主义革命思想的初步形成126

第二章北伐战争和工农运动的大发展130

第一节北伐战争130

一、北伐前夕的国内形势130

二、北伐的胜利进军134

第二节工农运动的迅猛发展142

一、工人运动的新高涨142

二、湖南、湖北、江西等地的农村大革命147

三、国民政府迁都武汉和国民党二届三中全会154

第三章国民革命的失败159

第一节“四一二”反革命政变159

一、帝国主义加紧破坏中国革命159

二、“四一二”反革命政变162

第二节“七一五”反革命政变和国民革命的失败169

一、武汉政府的内外政策和武汉地区工农运动的继续高涨169

二、武汉政府的财政经济危机172

三、武汉政府转向反动和陈独秀右倾投降主义的危害176

四、“七一五”反革命政变国民革命的失败184

第三编国民党在全国统治的确立与加强工农武装革命和抗日民主运动(1927年7月—1937年6月)193

第一章国民党在全国统治的确立共产党红色政权的创建193

第一节国民党政府“统一”全国北洋军阀统治的结束193

一、宁汉合流国民党各派系的纷争193

二、国民党的“北伐”与北洋军阀统治的结束196

三、国民党“训政”的开始和南京政府初期的内政与外交197

四、中国革命的低潮形势202

第二节中国工农红军和农村革命根据地的创建204

一、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各地武装起义204

二、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创建210

三、中国共产党第六次全国代表大会的召开毛泽东关于中国革命新道路的理论211

第三节国民党军阀的混战和国民党统治初期的社会状况216

一、国民党各派军阀的大混战216

二、国民党政府统治初期的社会经济219

三、中间政派的政治活动和主张222

第四节农村革命根据地的扩大227

一、各地革命根据地的建立和发展227

二、苏区土地革命的深入开展232

三、红军三次反“围剿”战争的胜利和毛泽东关于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战术原则的形成233

第二章日本帝国主义的武装侵略国内战争向抗日战争的过渡238

第一节“九一八”事变全国抗日民主运动的兴起238

一、“九一八”事变和国民党的不抵抗政策238

二、“一二八”上海抗战蒋介石“攘外必先安内”的反动国策244

三、中国共产党第三次左倾错误的出现247

四、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的成立249

五、“满洲国”的成立251

第二节国民党法西斯统治的加强四大家族官僚资本的形成255

一、国民党法西斯统治的强化255

二、四大家族官僚资本的形成257

三、国民党政府的土地政策对农村问题的各种改良主张260

四、日本帝国主义侵略的扩大和全国抗日民主运动的持续发展263

第三节苏区革命的深入发展和红军长征的伟大胜利268

一、苏区的“查田”运动和各项建设268

二、红军的第四次反“围剿”战争的胜利和川陕根据地的开辟271

三、红军第五次反“围剿”战争的失败遵义会义和红军长征的胜利274

四、南方的三年游击战争东北抗日联军的斗争279

第四节华北事变“一二九”运动281

一、华北事变281

二、“一二九”运动285

三、中国共产党抗日民族元一战线方针的确定288

第五节国共两党政策的变化西安事变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初步形成290

一、共产党政策的逐步调整290

二、国民党政策的一些变化294

三、全国抗日民主运动的高涨296

四、西安事变299

五、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初步形成304

第六节文化思想战线的斗争307

一、国民党文化专制主义和对革命文化的“围剿”307

二、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国统区革命文化的深入310

三、文化界的抗日救亡运动313

第四编全民族的抗日战争(1937年7月—1945年8月)317

第一章全民族奋起抗战两个战场的出现317

第一节抗日战争的全面爆发317

一、芦沟桥事变317

二、“八一三”上海抗战320

三、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形成323

四、中间集团的抗战主张326

五、国际上对中国抗战的不同态度329

第二节正面战场的抗战332

一、平津失陷后的华北战场332

二、台儿庄大捷和华中、华南战场的失利334

三、国民党临时全国代表大会和国民参政会338

四、各地伪政权的建立341

第三节敌后战场的开辟342

一、洛川会议342

二、平型关战斗敌后游击战争的开展和各抗日根据地的创建344

三、中国共产党关于持久战略思想的提出和六届六中全会的召开348

第二章武汉失陷后的中国抗战351

第一节抗日战争相持阶段的到来与投降分裂危险的增长351

一、日本侵华新方针351

二、汪精卫集团叛国投敌353

三、远东慕尼黑阴谋355

四、国民党五届五中全会358

五、国民党正面战场逐渐消极抗战360

第二节敌后战场成为抗战的主要战场361

一、日军加紧进攻敌后根据地361

二、华北解放区的反“扫荡”斗争364

三、华中抗日根据地的扩大和华南抗日根据地的开辟367

四、东北抗日联军的斗争370

第三节日本帝国主义在沦陷区的殖民统治与人民的反抗斗争373

一、日本帝国主义在沦陷区的殖民统治373

二、沦陷区人民的反抗斗争376

第四节统一战线内部国共两党的磨擦和斗争378

一、国民党顽固派制造反共磨擦378

二、中国共产党坚持抗战、团结、进步的方针380

三、皖南事变382

四、中国共产党关于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策略方针386

第五节民主宪政运动的兴起和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的形成389

一、民主宪政运动的兴起389

二、毛泽东《新民主主义论》的发表391

三、中国民主政团同盟的成立394

第三章太平洋战争爆发后的中国抗战398

第一节英美与中国结盟和日本对解放区大规模“扫荡”398

一、太平洋战争的爆发英美与中国结盟398

二、中国远征军入缅作战400

三、日本对解放区大规模“扫荡”402

第二节国民党统治的日益腐败官僚资本的膨胀404

一、国民党统治的日益腐败404

二、官僚资本的膨胀民族工商业和农村经济的危机406

三、第三次长沙会战和浙赣战役410

四、国民党顽固派再次掀起反共逆流中国共产党对《中国之命运》的批判411

第三节解放区军民克服困难艰苦抗战414

一、解放区严重困难局面的出现414

二、中国共产党的整风运动415

三、解放区的大生产运动419

四、巩固解放区的其他各项政策421

五、解放区军民的反“扫荡”斗争422

六、爱国华侨和国际友人对中国抗战的支援424

第四节抗战时期的文化思想426

一、抗战初期抗日文化运动的发展426

二、反动的史学流派和对它们的批判427

三、解放区文化教育战线上的成就430

第四章抗日战争的最后胜利433

第一节解放区战场的局部反攻国统区民主运动的高涨433

一、解放区战场转入局部反攻433

二、豫湘桂战役436

三、中国军队配合盟军在印缅作战439

四、国统区的民主运动中国共产党建立联合政府的主张441

第二节抗战后期两种中国命运的决战444

一、美国对华政策的变化444

二、国民党第六次全国代表大会447

三、中国共产党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449

四、各民主党派在抗战最后阶段的主张453

第三节解放区军民大反攻抗日战争的最后胜利455

一、雅尔塔会议和波茨坦公告455

二、美国对日投掷原子弹苏联对日宣战458

三、解放区军民大反攻459

四、日本无条件投降462

第五编国民党统治的崩溃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1945年9月—1949年10月)467

第一章国共谈判和中国人民争取和平民主的斗争467

第一节抗战胜利后的形势和各党派的建国方针467

一、抗日战争胜利后的形势和中国共产党争取和平民主的方针467

二、民主党派的政治主张和活动470

第二节重庆谈判和政治协商会议473

一、重庆谈判和双十协定473

二、国民党军队进攻解放区被击退国统区人民反内战运动的兴起476

三、停战协定和政治协商会议478

第三节解放区军民加紧自卫战争的准备484

一、国民党破坏政协决议准备发动全面内战484

二、解放区军民加紧自卫战争的准备486

第二章全面内战的爆发解放区军民粉碎国民党军的进攻490

第一节国民党发动全面内战解放区军民粉碎国民党军的进攻490

一、全面内战的爆发中国共产党打败国民党军的政治方针和军事原则490

二、国民党军对解放区的全面进攻及其被粉碎493

三、国民党军对解放区的重点进攻及其被粉碎496

第二节国民党统治区的经济危机和政治危机498

一、国民党统治区殖民地化的加深498

二、国民党统治区的经济危机500

三、国民党统治区的政治危机502

第三节国民党统治区人民爱国民主运动的高涨504

一、第二条战线的形成504

二、台湾人民“二·二八”起义507

三、文化思想战线上的斗争和成就509

第三章人民解放军转入战略进攻国民党军的防御被打破512

第一节人民解放军由防御转入进攻512

一、人民解放军三路大军南下作战512

二、解放区的土地改革运动和整党、整军运动515

第二节中国共产党争取全国胜利的纲领和政策518

一、中共中央十二月会议518

二、中国共产党各项政策的贯彻和“左”倾错误的被纠正520

第三节国民党的“乱总动员”国统区民主运动的深入发展525

一、国民党的“戡乱总动员”525

二、国统区民主运动的深入发展和民主党派的重新组合527

第四章伟大的战略决战国民党南京政权的覆灭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532

第一节伟大的战略决战国统区经济的总崩溃532

一、中共中央关于战略决战的决策532

二、三大战役的伟大胜利534

三、国统区经济的总崩溃537

第二节人民解放军向全国胜利进军国民党南京政府的覆灭540

一、中国共产党七届二中全会540

二、国民党南京政府的覆灭542

第三节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544

一、美国侵华政策的彻底失败和“白皮书”的发表544

二、新政治协商会议筹备会的召开545

三、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的召开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547

1983《中国现代史 上》由于是年代较久的资料都绝版了,几乎不可能购买到实物。如果大家为了学习确实需要,可向博主求助其电子版PDF文件(由陈崇钫等主编 1983 天津:天津教育出版社 出版的版本) 。对合法合规的求助,我会当即受理并将下载地址发送给你。

高度相关资料

中国现代文学史  上(1979 PDF版)
中国现代文学史 上
1979 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中国现代史百题 上(1987 PDF版)
中国现代史百题 上
1987
中国现代史 上册(1982 PDF版)
中国现代史 上册
1982
中国现代史  上(1977 PDF版)
中国现代史 上
1977 东华书局
中国现代文学史  下(1993 PDF版)
中国现代文学史 下
1993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中国现代文学史  上(1984 PDF版)
中国现代文学史 上
1984 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
中国现代史  上(1988 PDF版)
中国现代史 上
1988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中国现代文学史  上(1985 PDF版)
中国现代文学史 上
1985 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
中国现代史百题  上(1987 PDF版)
中国现代史百题 上
1987 长沙市:湖南人民出版社
中国现代史  上(1982 PDF版)
中国现代史 上
1982 郑州:河南人民出版社
中国现代史  上(1987 PDF版)
中国现代史 上
1987 西安市: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中国现代史论选  上(1990 PDF版)
中国现代史论选 上
1990 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中国现代文学史  上(1988 PDF版)
中国现代文学史 上
1988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新编中国现代史  上(1987 PDF版)
新编中国现代史 上
1987 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
中国现代史  上(1995 PDF版)
中国现代史 上
1995 北京:中国档案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