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科学新论点便览》求取 ⇩

前言页1

史学理论3

新时期历史研究怎样坚持马克思主义为指导?3

亚细亚生产方式研究的新见解5

五种社会形态说不是人类社会历史发展规律8

原始社会分期问题的新探索9

中国古史分期问题研究新观点11

中国资本主义萌芽问题研究新进展12

对中国封建社会长期延续原因的新探讨13

中国农民战争史研究的新论点16

历史发展动力的新观点18

历史发展的统一性与多样性22

暂时性、延续性和变异性是人类社会固有的历史性质24

各民族共同努力,缔造和发展统一多民族的伟大祖国是中国历史上民族关系的主流25

应该肯定改良的历史作用26

对民族英雄的新认识26

地理环境对历史发展具有重要影响28

要重视历史发展中的偶然性因素29

要充分肯定作为历史主体的人在社会历史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30

人民群众不是历史的唯一创造者32

从历史实际出发,实事求是,是评价历史人物的基本原则和科学方法34

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与特征的再探讨36

史学理论的对象、内容和范围的新观点39

对历史研究对象的新认识42

史学研究必须为现实服务43

史学学术价值与社会价值的关系44

“借鉴”说是否应当放弃的争议46

史学与现实的关系可表述为“参预现实、超越现实”46

对史学的社会功能的新看法47

历史学可否区分为基础史学和应用史学49

传统史学思维模式亟待变革51

要建立科学的历史认识论52

在历史认识特征问题上的分歧53

加强历史研究中的主体意识54

史学方法论应成为一门相对独立的学科57

当前史学研究应着重高扬历史认识的实践性58

史论关系的新提法59

对马克思主义的历史主义的新认识60

没有宏观历史研究,就没有现代历史科学61

阶级分析不是唯一的历史研究方法62

历史的逆向考察是历史研究的科学方法63

中介研究是历史研究的一个重要方法63

假设是历史研究中重要的科学方法64

对历史要进行多层次研究65

历史研究可以引入自然科学方法66

历史研究应广泛运用系统方法67

数学方法是历史研究的必要工具和手段69

模糊方法可以成为历史研究的补充手段71

史学评论是促进史学发展的动力71

史学史的研究对象和任务72

中国古代史学史的分期问题74

对中国古代史学传统及其特点的新论点75

中国古代史学长期迟滞的五大原因77

史学的危机与出路78

中国史85

中国奴隶制经济制度具有与西方完全不同的特征85

封建地主的产生主要依靠暴力和政治手段86

中国古代社会是渐进发展中的贵族宗法式的农业社会87

方形城是中国古代城形制的基本模式89

中国古代文化存在着地区差异90

“重农抑商”政策的新评价91

中国古代文官制度的特点新探93

中西文官制度比较新说94

明清思潮与文艺复兴的比较94

近代中国文化结构的变化96

买办在中国近代化进程中起过积极作用97

近代中西文化冲突交融四阶段说98

西学东渐三阶段说99

“半殖民地半封建”概念新议100

中、法启蒙运动的比较102

爱国主义是晚清思想史的主线103

中国民主党派形成和发展的历史特点104

五卅运动是旧民主革命到新民主革命转变基本完成的标志106

中国现代史应从1949年开始106

“炎黄”应为“黄炎”108

商代官制具有原始性的特点109

周代不存在君主专制制度110

周平王东迁非避戎111

先秦思想文化的基本特征是人性学说与君主专制主义理论112

“焚书坑儒”应彻底否定113

秦始皇开启了儒学独尊的大门114

秦亡原因新探115

秦汉是中日两国关系的奠基时期116

火药发明于汉代118

指南针是汉代发明的118

造纸术是否东汉蔡伦发明的?120

夷陵之战决定三国分立局面121

诸葛亮北伐是否符合历史发展趋势的论争122

孙权历史地位新说123

赤壁之战新论124

“玄武门之变”起因新探125

科举制起源于唐代126

北宋的重文轻武政策有积极作用127

王安石变法失败原因新说128

司马光不是守旧派与顽固派129

朱元璋杀戮功臣原因新探131

“郑和下西洋”动因新说131

晴清江南市镇结构与特点133

清代人口激增的主因不是丁税制改革134

不能笼统地说清代前期实行了一条闭关锁国政策135

清代许乃济弛禁策评价新探136

李自成大顺政权失败原因新探138

鸦片战争应该是三次139

太平天国定都天京新探140

天京事变中的洪杨是非新论141

《资政新篇》是中国第一个近代化方案142

《资政新篇》的文化学思考143

实行过激政策是太平天国失败的重要原因144

历史上并不存在“洋务派”和“洋务运动”145

“师夷制夷”、“中体西用”是洋务运动的指导思想146

洋务派创办中国近代海军的动机不应全盘否定147

曾国藩办洋务应该肯定148

中日甲午战争是否宣告了洋务运动“彻底破产?”149

北洋海军不应全面否定151

策略错误是戊戌变法失败的主要原因151

对光绪政治身份的不同看法153

戊戌维新与辛亥革命异同新说154

康梁歧异新说155

义和团运动不具有反封建性157

东南互保新探158

孙中山学说与传统儒学的渊源与区别159

中部同盟会的成立不是一种分裂行为160

五四时期的张东荪、梁启超不是地主买办阶级代表162

对陈独秀的新评价163

改组后的国民党是不是一个具有两重性质的革命联盟?165

共产国际与中国革命的关系166

四·一二反革命政变与帝国主义的关系169

武汉政府继续北伐是战略错误170

关于武汉国民政府性质的研究冲破禁区171

对国民政府改订新约运动的新评价173

对国民政府“关税自主”的新评价174

重新审视中国社会性质问题论战175

不是五次反“围剿”而是六次反“围剿”176

重评国民政府法币改革政策177

张学良是和平解决西安事变的首倡者179

九一八事变是中国抗日战争的开端180

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策略是中国共产党独立自主决定的182

国民党第五次代表大会是其政策转向抗日的起点183

国民政府转向抗日的基本原因新探184

国民党在抗战初期的军事战略方针新探185

对抗战时期国民党战场的新评价186

抗日战争的领导权问题189

抗日战争时期不能用“官僚资本”代替国家资本190

对抗战时期蒋介石的新评价192

抗日战争不存在战略反攻阶段193

抗日战争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的地位和作用194

世界史199

古代世界三大文明地区199

古代城邦的普遍性与特殊性199

“世界中世纪”概念不能成立201

游牧世界对农耕世界的冲击及其影响201

西欧封建社会解体原因新探202

欧洲资本主义的产生具有独特的上层建筑因素203

阿拉伯文化传播西欧途径辨正204

英法资产阶级革命的保守性与彻底性再议205

“普鲁士式道路”再评价207

第一次世界大战不是被革命所制止208

世界现代史的开端应早于十月革命209

共产国际新评价210

民族资产阶级在现代民族解放运动中的领导作用应当肯定211

“远东慕尼墨”新探212

苏德互不侵犯条约弊大于利214

苏芬战争并非正义战争215

两次世界大战起源的联系与区别216

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起点和性质217

第二次世界大战中两线作战的经验与教训218

“奇怪战争”是一种特殊的战争现象219

“第二战场”推迟开辟的原因220

《雅尔塔协定》和美苏远东战略221

世界当代史学特点刍议223

邪马台国考224

大化改新性质新探225

明治维新再探讨226

军部政治化是日本法西斯化的前提228

日本败降的直接因素新探229

日本不是无条件投降230

甘地新评价231

印巴分治的社会宗教原因232

苏格拉底之死与雅典民主政治233

英国新贵族身份辨234

机会主义路线是导致1945年希共投降的根本原因234

本世纪英国的军备政策与绥靖外交236

克伦威尔新评价236

“自由、平等、博爱”口号提出时间的修正237

丹东新评价238

小资产阶级专政是雅各宾专政失败的根本原因239

热月政变的性质239

拿破仑和拿破仑战争新评价240

巴黎“公社墙”考辨242

马丁·路德新评价242

俾斯麦及德国统一道路新评价243

卢森堡新评价244

德国法西斯专政不仅是金融资本的代表245

希特勒开战决策初探246

意大利法西斯主义的兴起247

哥伦布新评价247

俄国二月革命的自发性249

俄国十月革命是历史选择的结果249

耐普曼阶级属性及其作用新议250

列宁“遗嘱”考辨251

托洛茨基新评价252

布哈林新评价253

基洛夫被刺事件新解256

苏联30年代的肃反运动应彻底否定256

战略理论落后是导致苏德战争初期苏军失利的主要原因257

赫鲁晓夫改革新评价258

玛雅文明的起源新说260

玻利瓦尔新评价260

林肯新评价261

美国“新政式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规律和特点262

考古学267

中国的考古学要进行整体研究267

我国考古学须从器物的研究转向人的研究267

中国田野考古学产生前的考古学应定名为金石考古学268

我国考古学研究存在五大潜伏的危机269

禄丰古猿的进化系统地位269

从猿到人过渡阶段是相对独立的阶段271

木器时代是人类社会史的第一章272

北京人生活时期的周口店一带属温带气候273

中国是太平洋区域最古老人类和文明的发源地273

北京猿人是美洲印第安人祖先274

对第一次社会大分工问题的再认识275

旧石器时代肇始于上新世275

我国旧石器文化的特征276

黄河流域不是我国远古文化的唯一发源地277

桑干河流域是东亚、东北亚和西北美广大地区石叶系统细石器的发源地279

细石器并不代表一种文化280

中石器时代是否普遍存在280

我国新石器文化的区系类型281

中国文明起源问题的新探讨284

夏文化的考古学标志286

楚文化的渊源是什么?288

殷民族在体质上是单元的蒙古人种290

秦俑坑是具有纪念碑性质的建筑物290

中国原始农业起源于山地291

我国犁耕农业起源于龙山文化292

中国稻作农业的起源早于公元前五千年293

对中国铜器起源时间与特点传统见解的质疑293

我国冶铁始于西周晚期294

1993.01《历史科学新论点便览》由于是年代较久的资料都绝版了,几乎不可能购买到实物。如果大家为了学习确实需要,可向博主求助其电子版PDF文件(由杨祖希主编 1993.01 昆明市:云南人民出版社 出版的版本) 。对合法合规的求助,我会当即受理并将下载地址发送给你。

高度相关资料

历史科学概论(1983 PDF版)
历史科学概论
1983 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
史志便览( PDF版)
史志便览
学生便览( PDF版)
学生便览
历史科学概论(1981 PDF版)
历史科学概论
1981
中国哲学史便览(1988 PDF版)
中国哲学史便览
1988 西宁:青海人民出版社
欧洲哲学史便览(1986 PDF版)
欧洲哲学史便览
1986 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
新中成药便览(1987 PDF版)
新中成药便览
1987 北京: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
交叉新学科便览(1989 PDF版)
交叉新学科便览
1989 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
皮科便览(1986 PDF版)
皮科便览
1986 北京:中医古籍出版社
简明百科便览(1987 PDF版)
简明百科便览
1987 成都:巴蜀书社
内科便览(1988 PDF版)
内科便览
1988 成都:成都电讯工程学院出版社
中医内科便览(1985 PDF版)
中医内科便览
1985 福州:福建科学技术出版社
历史科学概论(1983 PDF版)
历史科学概论
1983 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
中国文化之谜  第4辑(1987 PDF版)
中国文化之谜 第4辑
1987 上海:学林出版社
化学工学便览(1950 PDF版)
化学工学便览
1950 丸善株式会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