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新编》求取 ⇩

目 录绪论一、政治经济学的产生与发展1

二、实行对外开放是我国长期的基本国策 (423

二、政治经济学研究的出发点是物质资料的生产4

三、政治经济学的对象和任务5

四、政治经济学的阶级性7

五、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方法8

第一编 自由资本主义第一章 劳动价值论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的建立第一节价值实体11

一、商品的二因素12

二、体现在商品中的劳动的二重性15

三、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19

第二节商品的价值量21

一、个别劳动时间和社会必要劳动时间21

二、简单劳动和复杂劳动23

三、劳动生产率同价值量的关系24

第三节价值形态的发展25

一、简单的或偶然的价值形态26

二、总和的或扩大的价值形态28

三、一般价值形态30

四、货币价值形态31

第四节价值规律39

一、价值规律的内容和作用形式39

二、价值规律在私有制商品经济中的作用41

第五节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萌芽、兴起和确立44

一、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萌芽和兴起44

二、资本原始积累加速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成熟,资本主义制度的确立47

第二章资本和剩余价值第一节货币转化为资本52

一、货币变为资本52

二、劳动力成为商品54

第二节剩余价值的生产过程58

一、资本主义的劳动过程58

二、价值形成过程和价值增殖过程59

三、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61

四、资本的本质62

第三节剩余价值的生产方法63

一、剩余价值率63

二、绝对剩余价值的生产65

三、相对剩余价值的生产67

四、超额剩余价值69

五、资本主义剩余价值生产发展的三个阶段70

六、生产自动化条件下剩余价值的源泉72

七、剩余价值规律是资本主义基本经济规律75

第四节资本主义制度下的工资76

第三章 资本积累第一节资本主义再生产和资本积累78

一、资本主义简单再生产78

二、资本积累和资本主义扩大再生产82

三、商品生产的所有权规律转变为资本主义占有规律83

四、决定资本积累数量的因素85

第二节资本有机构成和相对人口过剩87

一、资本的积聚和集中87

二、资本有机构成及其发展趋势88

三、相对过剩人口的产生及其存在形式92

四、对马尔萨斯“人口论”的批判94

第三节资本主义积累的一般规律和历史趋势97

一、资本主义积累的一般规律97

二、无产阶级的贫困化98

三、资本主义积累的历史趋势102

第四章 资本的循环和周转,社会资本再生产第一节资本的循环105

一、产业资本循环的三个阶段和三种职能形式106

二、产业资本三种循环形式的统一108

三、产业资本运动连续性的条件111

第二节资本的周转113

一、资本的周转时间和周转次数113

二、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114

三、预付资本的总周转和影响资本周转的因素116

四、资本周转速度对资本价值增殖的影响119

第三节社会资本的再生产120

一、社会总资本再生产的核心问题120

二、简单再生产的实现条件123

三、扩大再生产的实现条件126

四、生产资料生产的优先增长131

第五章 平均利润和生产价格第一节成本价格和利润133

一、成本价格133

二、剩余价值转化为利润135

第二节 利润率和影响利润率的因素137

一、剩余价值率转化为利润率137

二、影响利润率的因素138

第三节平均利润和生产价格139

一、部门内部的竞争和社会价值的形成139

二、部门之间的竞争和平均利润率的形成141

三、商品价值转化为生产价格143

四、生产价格形成后价值规律的作用形式和超额利润144

五、平均利润和生产价格理论的意义147

一、平均利润率下降的趋势148

第四节平均利润率下降趋势的规律148

二、阻碍平均利润率下降的因素150

第六章 商业资本、借贷资本和信用第一节商业资本和商业利润153

一、商业资本及其职能153

二、商业利润及其来源154

三、商业流通费用及其补偿157

第二节借贷资本和利息160

一、借贷资本的形成及特点160

二、借贷利息的本质162

三、利息率163

第三节资本主义信用165

一、资本主义信用及其形式165

二、股份公司和股息168

三、创业利润和虚拟资本170

四、证券交易所171

第七章资本主义地租第一节 资本主义土地所有制和资本主义地租173

一、资本主义土地所有制的形成173

二、资本主义地租的本质174

三、资本主义地租与封建地租的区别…………(175 )第二节级差地租176

一、级差地租的形成176

二、级差地租第一形态…………………………(178 )三、级差地租第二形态180

第三节绝对地租和垄断地租183

一、绝对地租的形成……………………………(183 )二、绝对地租存在的原因和条件184

三、垄断地租186

四、土地价格187

第八章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第一节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实质和根源189

一、经济危机的实质189

二、经济危机的根源191

第二节资本主义再生产的周期性193

一、经济危机周期爆发的原因193

二、资本主义再生产周期的各个阶段195

三、经济危机周期性的物质基础198

四、对资产阶级经济危机理论的批判199

第二编垄断资本主义第九章 帝国主义的基本经济特征和实质第一节帝国主义的基本经济特征209

一、生产集中和垄断209

二、金融资本和金融寡头213

三、资本输出216

四、国际垄断同盟从经济上瓜分世界218

五、列强瓜分和重新瓜分世界领土的斗争219

第二节 垄断是帝国主义的经济实质222

一、垄断是自由竞争的直接对立物222

二、垄断是帝国主义的根本经济特征224

三、攫取垄断利润是垄断资本主义的实质225

第三节国家垄断资本主义227

一、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发展的历史过程227

二、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基本形式和特点228

三、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实质230

第十章 帝国主义经济特征的发展和变化第一节战后垄断资本主义的新态势231

一、科技革命对资本主义发展的影响231

二、垄断资本经营、组织的新形式——多样化经营和混合联合公司234

三、金融资本统治的新特点237

四、资本的国际化和跨国公司的发展239

五、国际垄断的升级和“国际调节”243

第二节 战后资本主义国家对经济的干预和调节245

一、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宏观经济管理245

二、资本主义“经济计划化”247

三、资本主义国有化和私有化250

第三节 战后劳资对立和资本主义剥削形式的新变化252

一、 “人民资本主义”加强了垄断资本的统治252

二、 “福利制度”使无产阶级的贫困在不同时期不同工人之间分散化255

三、 “管理民主化”掩盖了企业内部劳资对立的关系258

第十一章 帝国主义的历史地位第一节帝国主义是寄生的或腐朽的资本主义261

一、帝国主义经济发展的两种趋势261

二、食利阶层的增长和食利国的形成265

三、国民经济军事化和社会财富的巨大浪费267

四、社会危机的加深和机会主义的泛滥268

第二节帝国主义是垂死的资本主义271

一、帝国主义的固有矛盾的尖锐化271

二、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是社会主义的入口274

三、社会主义革命在一国或几国首先取得胜利的可能性276

第三节社会主义在全世界取代资本主义是一个历史过程279

一、资本主义总危机279

二、资本主义制度和社会主义制度的世界共处280

三、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是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283

第三编社会主义第十二章 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建立和生产资料的所有制形式第一节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建立284

一、社会主义制度取代资本主义制度的必然性284

二、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制度建立的特殊历史条件287

三、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制度建立的途径288

第二节生产资料的公有制形式292

一、马克思主义关于生产资料公有制形式的基本理论292

二、社会主义全民所有制294

三、社会主义集体所有制296

四、社会主义经济联合体299

五、对“私有化主张”的批判300

第三节生产资料公有制的补充形式301

一、多种所有制结构并存的必然性301

二、个体经济形式302

三、国家资本主义经济形式303

四、私营经济形式305

第四节社会主义制度下的经济规律306

一、社会主义经济规律及其客观性306

二、社会主义经济规律的类型及特点307

第十三章 社会主义有计划的商品经济第一节 社会主义商品经济的必然性及其特点310

一、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主义商品经济的论述及其演进310

二、商品经济的不可逾越性314

三、社会主义有计划商品经济的历史必然性316

四、有计划商品经济的特点319

第二节社会主义有计划商品经济的运行机制………………………………………(323 )一、企业以利润为目的生产323

二、市场以价格为中心流通324

三、国家从使用价值出发进行调控325

第三节社会主义有计划商品经济的调节327

一、社会主义基本经济规律对有计划商品经济的调节327

二、价值规律对有计划商品经济的调节328

三、国家经济计划对有计划商品经济的调节330

第十四章 社会主义企业第一节社会主义企业的特征和地位332

一、社会主义企业的特征332

二、增强企业活力334

三、社会主义企业的联合和竞争335

第二节企业的经济责任制和经济核算制337

一、经济责任制337

二、经济责任制的形式338

三、经济核算制340

四、经济核算的内容及其形式342

第三节社会主义企业资金运动343

一、企业资金循环343

二、企业资金周转344

三、企业的成本和盈利346

第四节社会主义企业经济效益348

一、企业经济效益的涵义348

二、评价企业经济效益的指标体系350

三、提高企业经济效益的途径352

第十五章 社会主义流通第一节社会主义的商品流通355

一、商品流通的特点、地位和作用355

二、商品流通的形式和渠道358

三、商品流通费用和商业利润361

一、货币流通的特点和渠道362

第二节社会主义货币流通362

二、货币流通规律364

三、对“通货膨胀有益论”的批判366

第三节社会主义银行和信贷367

一、社会主义银行体系367

二、社会主义信贷和利息370

第十六章社会主义地租第一节社会主义土地所有制和社会主义地租372

一、社会主义土地所有制的形成372

二、社会主义地租的本质374

第二节社会主义级差地租377

一、社会主义级差地租的形态377

二、社会主义级差地租产生的原因381

三、社会主义级差地租的分配384

第三节社会主义制度下的绝对地租386

一、社会主义绝对地租386

二、社会主义绝对地租的形式388

三、社会主义土地使用费389

第十七章 社会主义再生产和社会主义分配第一节社会主义再生产392

一、社会主义再生产的类型……………………( 392 )二、社会主义再生产的主要比例关系…………(394 )三、我国的产业结构与生产力布局396

四、国民经济的综合平衡400

第二节社会主义国民收入及其分配401

一、社会总产品、国民生产总值和国民收入401

二、国民收入的初次分配403

三、国民收入的再分配404

第三节社会主义社会个人收入分配方式406

一、按劳分配及其客观必然性406

二、按劳分配为主体的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客观必然性……………………………………( 409 )三、个人收入分配不公的两种现象:平均主义与收入悬殊410

四、对否定按劳分配观点地批判415

一、社会主义国家发展对外关系的必要性421

第十八章 社会主义国家的对外经济关系第一节独立自主和对外开放421

三、在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基础上,积极发展对外经济关系427

第二节对外经济技术交流和合作428

一、引进先进技术428

二、利用外国资金432

三、国外投资和对外承包工程433

四、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和沿海经济开放区435

第三节社会主义国家对外贸易438

一、社会主义国家对外贸易的性质和特点438

二、社会主义国家对外贸易的作用439

三、对外贸易中要坚持的原则441

结束语——共产主义运动的阶段性443

——实现共产主义的历史必然性445

后记447

1992《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新编》由于是年代较久的资料都绝版了,几乎不可能购买到实物。如果大家为了学习确实需要,可向博主求助其电子版PDF文件(由李应宁等编著 1992 长春:吉林大学出版社 出版的版本) 。对合法合规的求助,我会当即受理并将下载地址发送给你。

高度相关资料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教程(1991 PDF版)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教程
1991 长沙:湖南出版社
吉林英才馆大观(第二部)(1994 PDF版)
吉林英才馆大观(第二部)
1994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概论(1987年11月第1版 PDF版)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概论
1987年11月第1版 华中工学院出版社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原理(1998 PDF版)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原理
1998 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
马克思主义新政治经济学(1998 PDF版)
马克思主义新政治经济学
1998 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1996 PDF版)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
1996 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原理(1998 PDF版)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原理
1998 北京:中国人口出版社
新编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1995 PDF版)
新编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
1995 北京:海潮出版社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原理(1991 PDF版)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原理
1991 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原理(1999 PDF版)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原理
1999 武汉:中国地质大学出版社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教程(1990 PDF版)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教程
1990 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原理(1990 PDF版)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原理
1990 武汉:武汉测绘科技大学出版社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概要(1985 PDF版)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概要
1985 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原理(1998 PDF版)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原理
1998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1992 PDF版)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
1992 哈尔滨:东北林业大学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