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灸学》求取 ⇩

目 录2

绪言2

上篇经络腧穴2

1经络总论2

1.1经络学说的形成2

1.1.1“针感”等传导的观察2

1.1.2腧穴疗效的总结2

1.1.3体表病理现象的推理2

1.1.4解剖、生理知识的启发2

1.2经络系统的组成3

1.2.1 十二经脉4

1.2.2奇经八脉4

1.2.3 十五络5

1.2.4十二经别6

1.2.5 十二经筋7

1.2.6 十二皮部7

1.3经络的根结、标本与气街、四海7

1.3.1根结与标本7

1.4.1经络的生理功能9

说在临床上的运用9

1.3.2气街与四海9

1.4经络的生理功能及经络学9

1.4.2 经络学说的临床应用10

2腧穴总论11

2.1腧穴的发展与分类11

2.2腧穴的命名11

2.3腧穴的治疗作用12

2.4特定穴的意义 .14

2.4.1 五输穴14

2.4.2 原穴、络穴14

2.4.5郄穴15

2.4.3俞穴、募穴15

2.4.4八会穴15

2.4.6 下合穴17

2.4.7八脉交会穴 交会穴17

2.5腧穴的定位方法17

2.5.1骨度分寸定位法17

2.5.2 自然标志取穴法19

2.5.3 手指间身寸取穴法19

2.5.4简便取穴法21

3.1 十二经脉22

3.1.1手太阴肺经(11穴)22

3经络腧穴各论22

3.1.1.1经脉循行23

3.1.1.2主要病候23

3.1.1.3主治概要23

(一)中府23

(二)云门23

(三)天府23

3.1.3.2主要病候24

(八)经渠24

(七)列缺24

(六)孔最24

(五)尺泽24

(四)侠白24

(九)太渊25

(十)鱼际25

(十一)少商25

3.1.2手阳明大肠经(20穴)26

3.1.2.1经脉循行26

3.1.2.2主要病候27

3.1.2.3主治概要27

(一)商阳27

(五)阳溪28

(三)三间28

(四)合谷28

(二)二间28

(六)偏历29

(七)温溜29

(八)下廉29

(九)上廉29

(十)手三里29

(十一)曲池29

(十二)肘髎30

(十三)手五里30

(十四)臂臑30

(十八)扶突31

(十五)肩髃31

(十七)天鼎31

(十六)巨骨31

(十九)口禾髎32

(二十)迎香32

3.1.3 足阳明胃经(45穴)33

3.1.3.1经脉循行33

3.1.3.3主治概要34

(三)巨髎35

(四)地仓35

(二)四白35

(一)承泣35

(五)大迎36

(六)颊车36

(七)下关36

(八)头维36

(九)人迎36

(十)水突36

(十四)库房37

(十三)气户37

(十二)缺盆37

(十一)气舍37

(十五)屋翳38

(十六)膺窗38

(十七)乳中38

(十八)乳根38

(十九)不容38

(二十)承满38

(二十一)梁门38

(二十七)大巨39

(二十六)外陵39

(二十五)天枢39

(二十三)太乙39

(二十二)关门39

(二十四)滑肉门39

(二十八)水道40

(二十.九)归来40

(三十)气冲40

(三十一)髀关40

(三十四)梁丘41

(三十五)犊鼻41

(三十六)足三里41

(三十三)阴市41

(三十二)伏兔41

(三十七)上巨虚42

(三十八)条口42

(四十)丰隆42

(四十一)解溪43

(四十二)冲阳43

(四十三)陷谷43

(四十四)内庭43

(四十五)厉兑43

(二)大都46

(一)隐白46

3.1.4.3主治概要46

3.1.4.2主要病侯46

3.1.4足太阴脾经(21穴)46

3.1.4.1经脉循行46

(三)太白47

(四)公孙48

(五)商丘48

(六)三阴交48

(七)漏谷48

(三十九)下巨虚49

(八)地机49

(九)阴陵泉49

(十)血海49

(十四)腹结50

(十六)腹哀50

(十五)大横50

(十一)箕门50

(十三)府舍50

(十二)冲门50

(十七)食窦51

(十八)天溪51

(十九)胸乡51

(二十)周荣51

(二十一)大包52

3.1.5.2主要病候53

3.1.5手少阴心经(9穴)53

3.1.5.1经脉循行53

3.1.5.3主治概要54

(一)极泉54

(二)青灵54

(三)少海54

(四)灵道54

(五)通里55

(六)阴郄55

(七)神门55

(九)少冲56

(八)少府56

3.1.6手太阳小肠经(19穴)57

3.1.6.1经脉循行57

3.1.6.2主要病候57

3.1.6.3主治概要58

(一)少泽58

(二)前谷58

(三)后溪58

(四)腕骨58

(十)臑俞59

(八)小海59

(九)肩贞59

(六)养老59

(五)阳谷59

(七)支正59

(十一)天宗60

(十二)秉风60

(十三)曲垣60

(十四)肩外俞60

(十五)肩中俞60

(十六)天窗60

(十八)颧髎61

(十七)天容61

(十九)听宫62

3.1.7足太阳膀胱经(67穴)63

3.1.7.1经脉循行63

3.1.7.2主要病侯64

3.1.7.3主治概要64

(一)睛明64

(二)攒竹64

(三)眉冲64

(九)玉枕65

(八)络却65

(十)天柱65

(五)五处65

(六)承光65

(四)曲差65

(七)通天65

(十一)大杼66

(十二)风门66

(十三)肺俞66

(十七)膈俞67

(十九)胆俞67

(十八)肝俞67

(十六)督俞67

(十五)心俞67

(十四)厥阴俞67

(二十)脾俞68

(二十一)胃俞68

(二十二)三焦俞68

(二十三)肾俞68

(二十四)气海俞68

(二十九)中膂俞69

(二十八)膀胱俞69

(三十)白环俞69

(二十六)关元俞69

(二十五)大肠俞69

(二十七)小肠俞69

(三十一)上髎70

(三十二)次髎70

(三十三)中髎70

(三十四)下髎70

(三十五)会阳70

(三十六)承扶70

(三十七)殷门70

(四十)委中71

(四十一)附分71

(三十九)委阳71

(三十八)浮郄71

(四十二)魄户72

(四十三)膏盲72

(四十四)神堂72

(四十五)譩譆72

(四十六)膈关72

(四十七)魂门72

(五十五)合阳73

(五十四)秩边73

(五十三)胞肓73

(五十二)志室73

(五十一)肓门73

(四十九)意舍73

(四十八)阳纲73

(五十)胃仓73

(五十六)承筋74

(五十七)承山74

(五十八)飞扬74

(五十九)跗阳74

(六十三)金门75

(六十五)束骨75

(六十四)京骨75

(六十二)申脉75

(六十一)仆参75

(六十)昆仑75

(六十六)足通谷76

(六十七)至阴76

3.1.8足少阴肾经(27穴)80

3.1.8.1经脉循行81

3.1.8.2主要病候81

3.1.8.3主治概要81

(一)涌泉81

(二)然谷81

(三)太溪81

(八)交信82

(七)复溜82

(四)大钟82

(五)水泉82

(六)照海82

(九)筑宾83

(十)阴谷83

(十一)横骨83

(十二)大赫83

(十六)肓俞84

(十八)石关84

(十七)商曲84

(十五)中注84

(十四)四满84

(十三)气穴84

(十九)阴都85

(二十)腹通谷85

(二十一)幽门85

(二十二)步廊85

(二十三)神封86

(二十四)灵墟86

(二十五)神藏86

(二十六)彧中86

(二十七)俞府86

3.1.9.3主治概要88

3.1.9.2主要病侯88

3.1.9手厥阴心包经(9穴)88

3.1.9.1经脉循行88

(一)天池89

(二)天泉89

(三)曲泽89

(四)郄门90

(五)间使90

(六)内关90

(八)劳宫91

(九)中冲91

(七)大陵91

3.1.10手少阳三焦经(23穴)93

3.1.10.1经脉循行93

3.1.10.2主要病候93

3.1.10.3主治概要93

(一)关冲93

(二)液门93

(三)中渚93

(四)阳池93

(八)三阳络94

(七)会宗94

(五)外关94

(六)支沟94

(九)四渎95

(十)天井95

(十一)清冷渊95

(十二)消泺95

(十三)臑会95

(十四)肩髎95

(十五)天髎95

(十六)天牖96

(十七)翳风96

(二十)角孙97

(十八)瘈脉97

(十九)颅息97

(二十一)耳门98

(二十二)耳和髎98

(二十三)丝竹空98

3.1.11足少阳胆经(44穴)99

3.1.11.1经脉循行99

3.1.11.2主要病侯99

3.1.11.3主治概要99

(一)瞳子髎100

(七)曲鬓101

(六)悬厘101

(八)率谷101

(二)听会101

(四)颔厌101

(三)上关101

(五)悬颅101

(九)天冲102

(十)浮白102

(十一)头窍阴102

(十二)完骨102

(十六)目窗103

(十八)承灵103

(十七)正营103

(十五)头临泣103

(十四)阳白103

(十三)本神103

(十九)脑空104

(二十)风池104

(二十一)肩井104

(二十二)渊腋104

(二十八)维道105

(二十七)五枢105

(二十六)带脉105

(二十四)日月105

(二十三)辄筋105

(二十五)京门105

(二十九)居髎106

(三十)环跳106

(三十一)风市106

(三十二)中渎106

(三十四)阳陵泉107

(三十五)阳交107

(三十三)膝阳关107

(三十六)外丘108

(三十七)光明108

(三十八)阳辅108

(三十九)悬钟108

(四十)丘墟109

(四十一)足临泣109

(四十二)地五会109

(四十三)侠溪110

(四十四)足窍阴110

(二)行间113

(三)太冲113

(一)大敦113

(四)中封113

3.1.12足厥阴肝经(14穴)113

3.1.12.3主治概要113

3.1.12.2主要病侯113

3.1.12.1经脉循行113

(五)蠡沟114

(六)中都114

(七)膝关114

(八)曲泉114

(九)阴包115

(十)足五里115

(十一)阴廉115

(十二)急脉115

(十三)章门116

(十四)期门116

(二)腰俞118

(三)腰阳关118

(一)长强118

(五)悬枢118

(四)命门118

3.2.1.2主要病候118

3.2.1.1经脉循行118

3.2.1 督脉(28穴)118

3.2奇经八脉118

3.2.1.3主治概要118

(六)脊中119

(七)中枢119

(八)筋缩119

(九)至阳119

(十三)陶道120

(十五)哑门120

(十四)大椎120

(十一)神道120

(十二)身柱120

(十)灵台120

(十六)风府121

(十七)脑户121

(十八)强间121

(十九)后顶121

(二十)百会121

(二十六)水沟122

(二十四)神庭122

(二十五)素髎122

(二十三)上星122

(二十二)顖会122

(二十一)前顶122

(二十七)兑端123

(二十八)龈交123

3.2.2 任脉(24穴)125

3.2.2.1经脉循行125

3.2.2.2主要病候125

3.2.2.3主治概要125

(一)会阴125

(六)气海126

(五)石门126

(四)关元126

(三)中极126

(二)曲骨126

(七)阴交127

(八)神阙127

(九)水分127

(十)下脘127

(十一)建里127

(十二)中脘127

(十三)上脘128

(十四)巨阙128

(十五)鸠尾128

(十六)中庭128

(二十一)璇玑129

(二十)华盖129

(二十二)天突129

(十七)膻中129

(十八)玉堂129

(十九)紫宫129

(二十三)廉泉130

(二十四)承浆130

3.2.3 冲脉132

3.2.4 带脉132

3.2.5 阴维脉132

3.2.6 阳维脉133

3.2.7 阴跷脉133

3.2.8阳跷脉134

3.3十五络穴134

3.3 .1手太阴——列缺134

3.3.7 足太阳——飞扬135

3.3.11足少阴——大钟135

3.3.9 足阳明——丰隆135

3.3.8足少阳——光明135

3.3.10足太阴——公孙135

3.3.5手阳明——偏历135

3.3.4 手太阳——支正135

3.3.3手厥阴——内关135

3.3.2 手少阴——通里135

3.3.6 手少阳——外关135

3.4奇穴136

(二)印堂136

3.4.1 头颈部136

(一)四神聪136

3.3.15 脾之大络——大包136

3.3.14督脉——长强136

3.3.13任脉——尾翳136

3.3.12 足厥阴——蠡沟136

(三)鱼腰137

(四)上明137

(五)太阳137

(六)球后137

(七)鼻通137

(八)金津、玉液137

(九)夹承浆137

(十)牵正137

(十一)翳明138

(四)子宫穴139

(二)三角灸139

(三)提托139

3.4.2躯干部139

(十二)安眠139

(一)颈臂139

(五)定喘140

(六)结核穴140

(七)夹脊140

(八)胃管下俞140

(九)痞根140

(十)腰眼140

(二)四缝141

(三)中魁141

3.4.3 四肢部141

(一)十宣141

(十一)十七椎141

(四)八邪142

(五)落枕穴142

(六)腰痛穴142

(七)中泉142

(八)二白142

(九)臂中142

(十三)四强143

(十二)环中143

(十一)肩前143

(十)肘尖143

(十四)百虫窝144

(十五)鹤顶144

(十六)膝眼144

(十七)胆囊穴144

(十八)阑尾穴144

(十九)八风144

(二十)独阴145

(二十一)里内庭145

1.1毫针的构造、规格和修藏150

1 毫针刺法150

中篇刺灸方法150

1.2针刺练习151

1.3针刺前的准备152

1.3.1选择针具152

1.3.2选择体位152

1.3.3 消毒153

1.4毫针刺法154

1.4.1 进针法154

1.4.2针刺的角度和深度155

1.4.3行针与得气156

1.4.4 针刺补泻158

1.4.5 留针与出针159

1.5.1 晕针160

1.5.2 滞针160

1.5异常情况的处理及预防160

1.5.3弯针161

1.5.4 断针161

1.5.5 血肿161

1.6针刺注意事项161

2.1常用灸法163

2.1.1 艾炷灸163

2 灸法163

2.1.2艾卷灸165

2.1.3 温针灸166

2.1.4温灸器灸166

2.2其他灸法166

2.3 注意事项166

2.4施灸的禁忌167

2.5灸后的处理167

【附】拔罐法167

3.1.1操作方法170

3.1.2适应范围170

3.1三棱针170

3其它针法170

3.2.2 叩刺部位171

3.2.1操作方法171

3.2皮肤针171

3.1.3注意事项171

3.3.3注意事项172

3.3.2适应范围172

3.3.1操作方法172

3.3皮内针172

3.2.4注意事项172

3.2.3适应范围172

针的适应症173

3.4.1 电针器的选择173

3.4 电针173

3.4.2操作方法173

3.4.3脉冲电流的作用和电173

3.5水针174

3.5.1常用药物174

3.5.2治疗方法174

3.4.4注意事项174

3.5.3注意事项175

4头针、耳针176

4.1头针176

4.1.1 刺激区的部位和主治作用176

4.1.2操作方法178

4.1.3适应范围179

4.1.4注意事项179

4.2耳针179

4.2.1耳与经络脏腑的联系180

4.2.2耳郭表面解剖180

181

4.2.3耳穴的分布181

4.2.4常用耳穴的定位和主181

4.2.5耳针的临床应用187

4.2.6注意事项190

5.2针刺麻醉的方法191

5针刺麻醉191

5.1针麻的特点191

5.3辅助用药193

5.4针麻的适应范围193

5.5常用针麻处方举例193

5.6注意事项194

下篇 治 疗197

1 治疗总论197

1.1脏腑经络证治197

1.1.1肺与大肠197

1.1.3 心与小肠198

1.1.2脾与胃198

1.1.4 肾与膀胱199

1.1.5心包与三焦200

1.1.6肝与胆200

1.2针灸治疗原则200

1.3配穴处方201

1.3.1处方组成规律202

1.3.2处方的变化规律202

1.3.3常用配穴法203

1.3.4特定穴的应用204

(一)中风212

2.1 内科病证212

2治疗各论212

(二)眩晕(附:高血压)214

(三)头痛(附:三叉神经痛)215

(四)面瘫217

(五)痹证(附:肩关节周围炎、坐骨神经痛)218

(六)腰痛221

(七)胁痛222

(八)痿证223

(九)痫证224

(十)癫狂225

(十一)不寐226

(十二)脏躁227

(十三)惊悸怔忡228

(十四)疟疾229

(十五)感冒229

(十六)咳嗽230

(十七)哮喘232

(十八)肺痨233

(十九)呕吐234

(二十)胃痛235

(二十一)腹痛236

(二十二)黄疸237

(二十三)泄泻238

(二十四)痢疾239

(二十五)脚气240

(二十六)便秘241

(二十七)脱肛242

(二十八)癃闭242

(二十九)水肿243

(三十)遗精244

(三十一)阳萎245

(三十二)疝气246

(二)痛经247

2.2妇、儿科病症247

(一)月经不调247

(三)经闭248

(四)崩漏249

(五)带下250

(六)胎位不正251

(七)滞产251

(八)乳少252

(九)阴挺253

(十)急惊风253

(十一)遗尿254

(十三)小儿麻痹后遗症255

(十二)疳疾255

2.3外科病症256

(一)风疹256

(二)疔疮257

(三)痄腮258

(四)乳痈(附:乳癖)258

(五)肠痈260

(六)痔疮260

(七)扭伤(附:落枕)261

(八)肘劳262

(十)丹毒263

(九)腱鞘囊肿263

(十一)蛇丹264

2.4五官科病症264

(一)目赤肿痛264

(二)麦粒肿265

(三)聤耳266

(四)耳鸣、耳聋266

(五)鼻渊267

(六)牙痛268

(七)咽喉肿痛268

(八)近视269

2.5急症270

(一)晕厥270

(二)虚脱270

(三)高热271

(四)抽搐271

(五)急痛271

(六)出血273

附篇参考资料276

1针灸文献节录276

1.1《灵枢·九针十二原》276

1.2《灵枢·小针解》277

1.3《灵枢·本输》278

1.4《灵枢·官针》279

1.5《素问·缪刺论》280

2针灸歌赋辑要282

2.1 《标幽赋》282

2.2《百症赋》283

2.3《玉龙歌》284

2.4《肘后歌》285

2.5《通玄指要赋》286

2.6 《金针赋》287

2.7《十二穴主治杂病歌》288

3.2子午流注针法的组成290

3.1子午流注的意义290

3子午流注针法290

3.3 子午流注针法临床运用296

4灵龟八法(附:飞腾八法)302

4.1灵龟八法的组成302

4.2 灵龟八法的应用303

附:飞腾八法305

5古代体表部位名词解释306

6经络针灸近代研究简介313

6.1关于经络实质的研究313

6.2关于针灸作用及其原理的321

研究321

1985《针灸学》由于是年代较久的资料都绝版了,几乎不可能购买到实物。如果大家为了学习确实需要,可向博主求助其电子版PDF文件(由邱茂良主编 1985 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出版的版本) 。对合法合规的求助,我会当即受理并将下载地址发送给你。

高度相关资料

针灸学(1957 PDF版)
针灸学
1957 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
针灸学(1980.05 PDF版)
针灸学
1980.05
针灸学(1975.07 PDF版)
针灸学
1975.07 上海人民出版社
针灸学( PDF版)
针灸学
针灸学( PDF版)
针灸学
针灸学( PDF版)
针灸学
针灸学(1979 PDF版)
针灸学
1979
针灸学( PDF版)
针灸学
针灸学( PDF版)
针灸学
针灸学( PDF版)
针灸学
针灸学(1984 PDF版)
针灸学
1984
针灸学(2020 PDF版)
针灸学
2020 济南:山东科学技术出版社
针灸学(1979 PDF版)
针灸学
1979 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
针灸学(1997 PDF版)
针灸学
1997 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针灸学(1979 PDF版)
针灸学
1979 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