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灸学》求取 ⇩

前言1

绪言1

第一篇经络和输穴4

第一章经络学说概述4

第一节经络系统的组成4

1、十二经脉4

2、奇经八脉5

3、十二经别5

4、十二经筋5

5、十二皮部5

6、络脉5

第二节十四经体表循行分布概况5

1.名称分类和分布概况5

2.流注、表里、走向和交接、分布规律8

流注规律8

表里相配规律8

走向和交接规律8

分布规律8

(1)在四肢的分布8

(2)在头面部的分布9

(3)在躯干部的分布9

第三节经络的生理功能和病理反应9

1、生理功能10

第四节经络学说在临床上的应用11

1、在诊断方面11

2、在治疗方面11

第二章输穴概述12

第一节输穴简介12

(一)输穴的意义12

(二)输穴的发展和分类12

(三)输穴的命名13

第二节输穴的定位14

(一)骨度法14

1、头颈部14

2、胸腹部14

3、背腰部14

4、上肢部14

5、下肢部14

(二)指寸法14

1、中指同身寸法15

2、横指同身寸法15

(三)自然标志取穴法16

第三章十二经脉和输穴16

第一节 手太阴肺经16

第二节 手阳明大肠经21

第三节 足阳明胃经26

第四节 足太阴脾经38

第五节 手少阴心经45

第六节 手太阳小肠经48

第七节 足太阳膀胱经53

第八节 足少阴肾经69

第九节 手厥阴心包经76

第十节 手少阳三焦经80

第十一节 足少阳胆经85

第十二节 足厥阴肝经95

第四章奇经八脉和输穴100

第一节 督脉100

第二节 任脉108

第三节 冲脉121

第四节 带脉122

第五节 阳?脉123

第六节 阴?脉123

第七节 阳维脉123

第八节 阴维脉123

第九节经外奇穴和新穴127

一、头面部127

(一)奇穴127

(二)新穴128

二、腰背部130

(一)奇穴130

(二)新穴132

三、胸腹部133

(一)奇穴133

(二)新穴133

四、上肢部133

(一)奇穴133

(二)新穴135

五、下肢部135

(一)奇穴135

(二)新穴136

六、其他137

第二篇刺灸法139

第一章针灸治疗技术139

第一节毫针刺法139

(一)一般知识139

1、毫针的结构与种类139

2、针的选择、检查、修理和保藏139

3、练针法140

4、体位、定位和消毒140

(二)操作方法141

1、进针方法141

2、针刺的角度、深度和透穴142

3、行针与针感143

4、速刺、留针与出针145

5、适应症与禁忌症145

6、针刺异常情况的处理145

第二节三棱针刺法147

(一)操作方法147

(二)适应症147

第三节梅花针刺法147

(一)操作方法与刺激部位148

(二)适应症148

(三)注意事项148

第四节艾灸疗法148

(一)艾炷灸148

(二)艾条灸149

(三)温针灸150

(四)艾灸注意事项150

第五节拔罐疗法150

(一)常用的火罐种类150

(二)拔罐法151

(三)适应症与选择部位151

(四)注意事项152

第二章其他疗法152

一、耳针疗法152

(一)耳廓表面的解剖名称152

(二)耳与经络、脏腑的关系153

(三)耳针的穴位154

(四)耳针的临床运用159

二、电针疗法161

(一)治疗作用161

(二)波型特点与适应症161

(三)操作方法162

(四)注意事项162

三、穴位注射疗法163

(一)适应症163

(二)治疗方法163

(三)注意事项164

四、穴位刺激结扎疗法164

(一)治疗原则164

(二)操作方法165

(三)适应症166

(四)注意事项166

五、埋植疗法168

(一)治疗方法168

(二)适应症169

(三)注意事项169

六、连续埋线疗法170

(一)操作方法170

(二)适应症与体会170

七、经络综合疗法170

(一)经穴触诊方法170

(二)治疗方法172

(三)注意事项174

八、割治疗法174

(一)割治部位与适应症174

(二)操作方法175

(三)注意事项175

九、挑治疗法176

(一)治疗方法176

(二)操作方法176

(三)适应症176

(四)注意事项176

十、头针疗法177

(一)头针的刺激区的定位和作用177

(二)适应症180

(三)操作方法180

(四)针感181

(五)注意事项181

十一、电兴奋疗法182

(一)神经衰弱182

(二)皮神经炎182

(三)腰肌劳损183

(四)肥大性脊椎炎184

(五)坐骨神经痛184

(六)膝关节痛185

(七)末稍神经痛185

(八)急性肢体麻痹185

(九)落枕185

第三篇常见病症治疗186

第一章治疗概述186

第一节 辨证施治186

第二节选穴原则187

1、远道取穴187

(1)本经取穴187

(2)他经取穴187

2、局部、邻近取穴187

(1)内脏邻近取穴187

(2)头面五官局部、邻近取穴187

(3)躯干肢节局部、邻近取穴188

(4)背部、夹脊取穴188

3、随症取穴188

附:按神经分布取穴189

第三节特定穴及其应用189

(一)五输穴189

(二)原穴191

(三)络穴191

(四)郄穴192

(五)下合穴193

(六)俞穴与募穴193

(七)八会穴194

(八)交会穴194

(九)八脉交会穴194

第四节配穴方法195

1、循经远道配穴法195

2、上下配穴法195

3、俞募配穴法195

4、远近配穴法196

第二章十四经与脏腑辨证举要197

一、手太阴肺经197

二、手阳明大肠经197

三、足阳明胃经198

四、足太阴脾经199

五、手少阴心经200

六、手太阳小肠经200

七、足太阳膀胱经201

八、足少阴肾经201

九、手厥阴心包经202

十、手少阳三焦经203

十一、足少阳胆经203

十二、足厥阴肝经204

十三、督脉205

十四、任脉205

第三章常见病症治疗206

第一节内儿科常见病症206

一、休克206

二、晕厥207

三、小儿高热惊厥207

四、头痛208

五、感冒208

六、中暑209

七、疟疾210

八、腮腺炎210

九、蛔虫病211

十、急性支气管炎211

十一、慢性气管炎212

十二、支气管哮喘212

十三、呕吐213

十四、直肠脱垂213

十五、神经性食道痉挛214

十六、膈肌痉挛214

十七、急性胃肠炎215

十八、慢性胃炎215

十九、胃、十二指肠溃疡216

二十、小儿消化不良217

二十一、细菌性痢疾217

二十二、高血压病218

二十三、脑血管意外后遗症218

二十四、阵发性心动过速219

二十五、心绞痛220

二十六、无脉症220

二十七、风湿性心脏病221

二十八、地方性甲状腺肿221

二十九、甲状腺机能亢进221

三十、泌尿系感染222

三十一、急性尿潴留222

三十二、肾绞痛223

三十三、遗尿223

三十四、落枕224

三十五、风湿性关节炎224

三十六、肩关节周围炎225

三十七、腰肌风湿症226

三十八、荨麻疹226

三十九、舞蹈病227

四十、面神经麻痹227

四十一、三叉神经痛228

四十二、肋间神经痛228

四十三、坐骨神经痛229

四十四、小儿麻痹后遗症230

四十五、脑炎、脑膜炎后遗症230

四十六、神经衰弱231

四十七、癔病232

四十八、癫癎232

四十九、癫狂233

五十、阳萎234

五十一、遗精234

第二节外科常见病症235

一、急性乳腺炎235

二、急性胆囊炎、胆绞痛235

三、胆道蛔虫病236

四、阑尾炎237

五、疝气238

六、痔疮238

七、扭伤239

八、急性腰部扭挫伤239

九、肱骨外上髁炎240

十、狭窄性腱鞘炎240

第三节妇产科常见病症242

一、痛经242

二、闭经242

三、月经不调243

四、白带244

五、子宫脱垂244

六、功能性子宫出血245

七、盆腔炎246

八、妊娠呕吐246

九、胎位异常247

十、滞产247

十一、乳汁不通248

第四节五官科常见病症249

一、急性结膜炎249

二、电光性眼炎249

三、青光眼250

四、夜盲症250

五、鼻出血251

六、副鼻窦炎251

七、牙痛252

八、咽炎252

九、急性扁桃腺炎253

十、内耳性眩晕症253

十一、聋哑254

附篇255

第一节针刺麻醉255

一、针刺麻醉的特点255

二、针刺麻醉的适应范围255

三、针刺麻醉前的准备256

四、针刺麻醉穴位选择256

(一)体针麻醉选穴256

(二)耳针麻醉选穴258

五、针麻的刺激方法258

六、辅助用药259

七、针麻穴位处方举例259

(一)颅脑手术259

(二)眼部手术260

(三)耳、鼻、咽、喉手术260

(四)口腔、颌面部手术260

(五)颈部手术261

(六)胸部手术261

(七)腹部手术262

(八)四肢、脊椎、脊髓手术263

第二节针灸研究资料综述264

一、关于经络实质的研究264

(一)对经络现象的观察研究265

(二)以神经系统为基础的研究265

(三)经络与神经——体液关系的研究267

(四)经络与生物电关系的研究268

(五)其他的一些设想269

二、针灸的作用及其原理270

(一)针刺的止痛作用270

(二)针灸的防御作用271

(三)针灸的调整作用272

(四)与针灸作用有关的几个问题277

第三节针灸歌诀选279

一、十四经穴分寸歌279

二、十六络穴歌282

三、十二经井荥俞原经合歌282

四、十二募穴歌283

五、十六郄穴歌283

六、八会穴歌283

七、四总穴歌283

八、回阳九针歌283

九、行针指要歌283

十、千金十穴歌284

十一、马丹阳十二穴治杂病歌284

十二、孙思邈十三穴歌284

十三、常见病症治疗歌284

1977《针灸学》由于是年代较久的资料都绝版了,几乎不可能购买到实物。如果大家为了学习确实需要,可向博主求助其电子版PDF文件(由广州中医学院针灸教研组编写 1977 广州中医学院 出版的版本) 。对合法合规的求助,我会当即受理并将下载地址发送给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