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律失常的近代概念》求取 ⇩

第1章 传导系统的胚胎发生及解剖1

1·1 原始心脏直管1

1·2 窦结1

目录1

1·3 优先的结间径路2

1·3·1 前结间束2

1·3·4 旁路束3

1·4 房室结及希氏束3

1·3·3 后结间束3

1·3·2 中结间束3

1·5 希浦系统4

1·5·1 胚胎发生4

1·5·2 左束支4

1·5·3 右束支4

1·6 心脏的自主神经分布5

1·6·1 副交感神经5

1·6·2 交感神经5

第2章 窦结电图和希氏束电图6

2·1 窦结电图6

2·2 希氏束电图7

第3章 心律失常的电生理学基础10

3·1 心肌细胞的跨膜电位10

3·1·1 静息膜电位10

3·1·2 阈电位11

3·1·3 动作电位11

3·1·4 心肌细胞动作电位的类型13

3·1·5 动作电位与心电图的关系14

3·2 心肌细胞膜电位与其特性的关系14

3·2·1 心肌细胞膜电位与兴奋性的关系14

3·2·2 心肌细胞膜电位与自律性的关系16

3·2·3 心肌细胞膜电位与传导性的关系17

3·3 超速抑制17

第4章 折返机理19

4·1 折返形成的条件19

4·2 折返的简史20

4·3 折返形成的机理20

4·3·1 慢传导20

4·3·2 单向阻滞21

4·3·3 激动相加法则21

4·3·5 激动的反折22

4·3·4 激动的抑制22

4·4 两种折返模型23

4·5 折返的持续和终止24

4·6 折返性心律失常的特点24

第5章 折返性室性心律失常25

5·1 浦氏纤维末梢内的折返25

5·2 缺血心肌组织引起的折返26

5·3 束支和希氏束内的折返(巨折返)29

5·4·1 室性早搏的二联律法则30

5·4·2 隐匿性折返30

5·4 室性早搏的折返机理30

5·4·3 隐匿性二联律31

5·5 病理性和功能性室性早搏的心电图鉴别31

5·5·1 Lown分级系统31

5·5·2 Schamaroth的室早分类32

5·6 室性心动过速的折返机理33

5·7 尖端扭转型室速(TDP)33

5·7·1 TDP的心电图34

5·7·2 TDP的病因35

5·7·3 TDP的机理35

6·1 房室结双通道36

第6章 房室结折返36

6·2 房室结折返的机理37

6·3 房室结持续的折返运动37

6·3·1 隐匿性折返和假性完全性房室传导阻滞37

6·3·2 房室结折返运动的维持和终止38

6·3·3 房室结折返性心动过速的两种类型38

6·3·4 折返性室上性心动过速的鉴别40

6·4 反覆搏动(回波,echo)41

6·4·1 V-A-V顺序41

6·4·2 房性激动引起的反覆搏动(A-V-A顺序)43

第7章 预激综合征和旁路46

7·1 房室旁路束46

7·1·1 简史46

7·1·2 解剖特点46

7·1·3 心电图特点47

7·1·4 房室旁路束的电生理特性48

7·1·5 预激的程度49

7·1·6 最大预激和最小预激49

7·1·7 间歇性预激50

7·1·9 WPW预激综合征的分型和旁路的定位52

7·1·8 隐匿性预激(隐匿性旁路)52

7·1·10 房室折返性心动过速54

7·1·11 房室折返和房室结折返性心动过速的鉴别56

7·1·12 预激伴房颤57

7·2 房室结旁路束59

7·2·1 短P-R间期59

7·2·2 L-G-L综合征的解剖基础60

7·2·3 快速性室上性心律失常的发生机理60

7·3 结室及(或)束室束(Mahain纤维)61

8·2 发生机理62

第8章 隐匿性传导62

8·1 历史62

8·3 隐匿性传导影响其后激动的传导63

8·3·1 室性早搏的隐匿性逆向传导63

8·3·2 心房扑动中的隐匿性前向传导64

8·3·3 心房颤动中的隐匿性前向传导64

8·3·4 隐匿性折返65

8·3·5 隐匿性传导促进随后激动的传导66

8·3·6 隐匿性传导进入并行节奏点或房室旁路66

8·3·7 窦房传导径路中的隐匿性传导66

8·3·8 束支内的隐匿性传导67

8·4·1 不完全性房室分离时隐匿性房室传导70

8·4 隐匿性传导影响其后激动的形成70

8·4·2 隐匿性传导侵入交界处的异位起搏点,使之除极并重建其发放周期71

8·4·3 房性早搏后不完全性代偿间歇71

8·4·4 隐匿性传导对窦房结的超速抑制71

8·5 隐匿性激动形成影响其后的传导71

8·5·1 隐匿性交界处早搏引起随后一个窦性搏动的P-R意外延长72

8·5·2 隐匿性交界处早搏引起随后一个窦性激动的下传受阻,类似Ⅱ度Ⅱ型房室传导阻滞72

8·5·3 隐匿性交界处早搏引起的伪文氏现象72

8·5·6 隐匿性交界处早搏可引起Ⅱ度窦房阻滞的表现73

8·5·4 “企图性”文氏型房室传导阻滞73

8·5·5 使随后的窦性激动发生折返73

8·6 隐匿性传导的临床意义74

第9章 自律性异常与触发活动77

9·1 自律性异常77

9·2 触发活动78

9·2·1 早期后除极78

9·2·2 延迟后除极78

9·2·3 触发活动在临床心律失常中的意义79

10·1·2 超常期房室传导80

10·1·1 超常传导的机理80

第10章 超常传导与伪超常传导80

10·1 超常期传导80

10·1·3 超常期室内传导81

10·2 魏金斯基现象82

10·2·1 魏金斯基易化作用82

10·2·2 魏金斯基效应82

10·3 房室交界处的分层阻滞现象83

10·4 房室传导的裂隙现象83

10·4·1 房室前向传导的裂隙现象84

10·5 双房室传导径路85

10·4·2 房室逆向传导的裂隙现象85

10·6 其他酷似超常传导的情况86

10·6·1 隐匿性交界处早搏86

10·6·2 隐匿性折返86

第11章 3相阻滞和4相阻滞88

11·1 3相阻滞88

11·1·1 定义88

11·1·2 室上性早搏的差传88

11·1·3 快频率依赖性束支阻滞89

11·1·4 室上性快速心律时的差传89

11·1·6 Ⅱ度Ⅰ型房室传导阻滞91

11·1·5 房室传导的裂隙现象91

11·1·8 房性早搏的窦传入阻滞93

11·1·9 折返93

11·1·7 阵发性房室传导阻滞93

11·1·10 并行节奏点的保护性传入阻滞94

11·1·11 引起反覆激动及颤动的R-on-T现象94

11·1·12 3相阻滞的临床意义96

11·2·1 定义97

11·2·2 慢频率依赖性束支阻滞97

11·2 4相阻滞97

11·2·3 阵发性房室传导阻滞98

11·2·4 并行节奏点的传入阻滞99

11·2·5 并行节奏点与异位起搏点的传出阻滞99

11·2·6 4相阻滞引起的折返搏动99

第12章 融合波101

12·1 定义和形成机理101

12·1·1 定义101

12·1·2 融合波形成的机理101

12·2·2 室性融合波的诊断102

12·2·1 临床意义102

12·2 室性融合波102

12·2·3 室性融合波的图形103

12·2·4 并行节奏点引起的室性融合波105

12·2·5 加速性室性自主心律时的融合现象105

12·2·6 室性融合波对室速的诊断意义107

12·2·7 室性逸搏伴室性融合波108

12·2·8 起搏心动伴室性融合波109

12·2·9 预激时的室性融合现象109

12·3 房性融合波110

13·1·1 “保护性”传入阻滞112

第13章 并行节奏点112

13·1 发生机理112

13·1·2 传出阻滞113

13·2 基本心电图表现114

13·2·1 频发的异位早搏,配对间期不固定114

13·2·2 异位搏动间的最短距离相等114

13·2·3 融合波115

13·2·4 固率型心脏起搏器和室性并行节奏点115

13·3 并行节奏点的其他心电图表现116

13·3·1 房性并行节奏点的窦回转周期116

13·2·5 频率116

13·3·2 多源性并行节奏点117

13·3·3 束支阻滞时的室性并行节奏点118

13·3·4 并行节奏点伴文氏型传出阻滞120

13·3·5 间歇性并行节奏点120

13·3·6 配对间期相等的并行节奏点121

13·4 鉴别诊断122

13·5 并行节奏点的临床意义123

14·1·2 Ⅰ°AVB的分类124

14·1·1 P-R间期和Ⅰ°AVB124

14·1 Ⅰ度房室传导阻滞(Ⅰ°AVB)124

第14章 房室传导阻滞124

14·1·3 Ⅰ°AVB 的预后125

14·2 Ⅱ度房室传导阻滞(Ⅱ°AVB)125

14·2·1 未下传的心房激动125

14·2·2 Ⅰ型和Ⅱ型阻滞125

14·2·3 文氏周期和R-P/P-R的反比关系126

14·2·4 2∶1房室传导阻滞(2∶1AVB)127

14·2·5 “被跨越的”P波129

14·3 高度或严重的房室传导阻滞129

14·4·1 A型和B型交替性文氏现象130

14·4 房室传导中的分层阻滞130

14·4·2 临床意义132

14·5 完全性房室传导阻滞(Ⅲ°AVB)132

14·5·1 诊断的先决条件132

14·5·2 阻滞的部位及预后的判断133

14·5·3 病因133

14·6 阿托品和迷走兴奋措施对房室传导阻滞的诊断意义134

14·7 心室静止134

14·8 对房室传导阻滞重新分类的必要性134

14·8·1 关于传导阻滞划分“度”存在的问题135

14·8·2 常见的概念错误136

14·9 对房室传导阻滞的重新分类138

第15章 窦房折返、窦房阻滞和病态窦房结综合征138

15·1 窦结和结周纤维139

15·1·1 解剖139

15·1·2 窦结内激动的形成139

15·1·3 窦结的结周纤维140

15·1·4 血液供应140

15·2 窦房折返和阵发性窦性心动过速140

15·2·1 窦房折返机理140

15·2·2 心电图特点141

15·3·1 窦房传导阻滞的确定142

15·3·2 窦房传出阻滞的心电图表现142

15·3 窦房传导阻滞142

15·4 窦结功能测定及应注意的问题144

15·4·1 窦结恢复时间(SNRT)测定中的几个问题144

15·4·2 窦房传导时间(SACT)的测定146

15·4·3 窦结不应期的测定148

15·4·4 自主神经对窦结功能的影响148

15·5·2 病因150

15·5·3 窦结功能不全的分类150

15·5·1 简史150

15·5 病态窦房结综合证(病窦)150

15·5·4 病窦的心电图表现及诊断标准151

15·5·5 病窦的自然病史153

第16章 室内差异性传导154

16·1 定义和发生机理154

16·1·1 定义154

16·1·2 差传的发生机理154

16·2·2 心电图诊断155

16·2·1 差传的图像155

16·2 3相差传(3相阻滞性差传)155

16·2·3 提示差传的其他线索158

16·2·4 房颤时的差传现象161

16·2·5 其他快速性心律失常时的差传162

16·3 4相差传(4相阻滞性差传)164

16·3·1 形成原理164

16·3·2 4相差传和室性异位激动的鉴别164

16·5 宽QRS波群心动过速的鉴别诊断165

16·5·1 鉴别诊断165

16·4 差传的临床意义165

16·5·2 步骤和方法166

第17章 洋地黄中毒性心律失常168

17·1 洋地黄中毒的兴奋性作用引起的心律失常168

17·1·1 室性早搏168

17·1·2 室性心动过速168

17·1·3 双向性心动过速168

17·1·4 双重性心动过速169

17·1·5 房性心动过速169

17·2·2 房室传导阻滞170

17·2·1 窦性缓慢性心律失常170

17·1·6 非阵发性交界处心动过速170

17·1·7 房扑与房颤170

17·2 洋地黄中毒的抑制作用引起的心律失常170

17·3 洋地黄中毒的兴奋和抑制的联合作用引起的心律失常171

17·4 关于“非洋地黄中毒性心律失常”171

17·5 诊断洋地黄中毒应注意的问题172

18·1·1 应采用能提供最多信息的导联174

18·1·2 应采用临床上方便的监护导联174

18·1 心电监护的原则174

第18章 心律失常的诊断措施174

18·1·3 必要时应采用附加导联175

18·2 诊断的系统措施175

18·2·1 了解原因175

18·2·2 注意分析QRS波群179

18·2·3 识别P波180

18·2·4 确定P波和QRS波群的关系184

18·2·5 注意原发障碍184

19·1·1 传导系统各个不同水平以多层的单线表示185

19·1·2 激动传导情况的表示方法185

第19章 梯形图185

19·1 梯形图的绘制185

19·1·3 阐明心室异位激动的机理188

19·2 绘制梯形图时应注意事项189

第20章 心律失常治疗的近代概念190

20·1 心律失常治疗的一般原则190

20·1·1 主要取决于病人的情况,而不是心律失常本身190

20·1·2 取决于心律失常本身的临床重要性190

20·2·2 阵发性房颤的治疗191

20·2·4 房颤的复律和窦律的维持191

20·2·3 慢性房颤的治疗191

20·2 房颤的治疗191

20·2·1 临床情况191

20·1·4 取决于治疗的副作用191

20·1·3 取决于治疗的目的191

20·3 房扑的治疗192

20·3·1 房扑的复律192

20·3·2 控制房扑时的室率192

20·3·3 房扑伴1∶1房室传导192

20·5 房内折返性心动过速的治疗193

20·4·3 AVNRT的慢性治疗193

20·4·1 治疗指征193

20·4·2 AVNRT的急症治疗193

20·4 房室结折返性心动过速(AVNRT)的治疗193

20·6 预激伴快速性心律失常的治疗194

20·6·1 预激伴室上性心动过速194

20·6·2 预激伴房颤194

20·6·3 预防预激时快速心律失常的复发194

20·8·1 室性早搏的临床意义195

20·8 室性早搏的治疗195

20·7·3 非阵发性交界处心动过速195

20·7·2 多源性房性心动过速195

20·7·1 自律性房性心动过速195

20·7 自律性室上性心动过速的治疗195

20·8·2 室性早搏的治疗指征和目标196

20·8·3 室早的治疗196

20·9 室性心动过速的治疗196

20·9·1 室性心动过速病因196

20·9·2 室性心动过速的治疗197

20·9·3 尖端扭转型室速的治疗197

20·10 室颤的治疗198

20·11 缓慢性心律失常的治疗198

1990《心律失常的近代概念》由于是年代较久的资料都绝版了,几乎不可能购买到实物。如果大家为了学习确实需要,可向博主求助其电子版PDF文件(由杨钧国等编著 1990 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出版的版本) 。对合法合规的求助,我会当即受理并将下载地址发送给你。

高度相关资料

高血压病(1978 PDF版)
高血压病
1978 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临床心律失常学(1993年09月第1版 PDF版)
临床心律失常学
1993年09月第1版 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
抗心律失常药( PDF版)
抗心律失常药
心律失常的诊断和处理( PDF版)
心律失常的诊断和处理
兰洲医学院训练部;兰洲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
国外医药参考  心律失常近况(1978 PDF版)
国外医药参考 心律失常近况
1978
小粒种咖啡栽培技术(1998 PDF版)
小粒种咖啡栽培技术
1998 昆明:云南科学技术出版社
心律失常(1999 PDF版)
心律失常
1999 南昌:江西科学技术出版社;北京: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
心律失常现代治疗学(1995 PDF版)
心律失常现代治疗学
1995 北京: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
心律失常的药物治疗(1985 PDF版)
心律失常的药物治疗
1985 济南:山东科学技术出版社
投资经济学(1997 PDF版)
投资经济学
1997 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
心律失常治疗学(1985 PDF版)
心律失常治疗学
1985 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
临床心律失常(1980 PDF版)
临床心律失常
1980 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
心律失常的诊断的治疗(1980 PDF版)
心律失常的诊断的治疗
1980 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
心律失常(1979 PDF版)
心律失常
1979 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心律失常心电图图谱(1982 PDF版)
心律失常心电图图谱
1982 西安:陕西科学技术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