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勘学》求取 ⇩

第一章校勘学概论1

第一节校勘与校勘学1

一、校勘的含义1

二、校勘与校雠的关系1

三、校勘与校对的区别2

四、校勘学与校雠学2

第二节校勘的目的和意义3

一、古籍的流传与现状3

二、校勘的目的与意义3

(一)校勘是古籍整理的基础3

(二)校勘是文献研究的前提4

(三)校勘是阅读古籍的先导5

第二章校勘学简史7

第一节先秦时期的校勘7

一、正考父校《商颂》7

二、孔子校勘“六艺”7

三、子夏校勘古《史记》8

第二节两汉时期的校勘8

一、西汉刘向父子的校勘业绩8

二、东汉班固、傅毅的校勘业绩12

三、蔡邕及“熹平石经”的贡献13

四、郑玄的校勘成就13

第三节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校勘14

一、汲冢书的校勘整理14

二、杜预对《左传》的校勘14

三、颜之推《颜氏家训》中的校勘事例15

第四节唐宋时期的校勘16

一、唐、五代的校勘16

(一)官方的古籍校勘工作16

(二)私人的校勘业绩17

二、两宋的校勘19

(一)官方大规模的校书工作19

(二)私人的校勘业绩20

第五节元明时期的校勘23

第六节清代的校勘25

一、官方的校勘工作26

二、私人的校勘业绩26

第七节民国时期的校勘31

一、校勘理论的进一步完善31

二、校勘实践的范围不断扩大32

第八节建国以后的校勘36

一、校勘多与古籍整理相结合36

二、注意普及与研究两方面37

三、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同时并重37

四、校勘与研究相结合37

五、校勘质量不断提高37

六、校勘学新作中的专科生增强37

第三章校勘的对象38

第一节误字38

一、抄刻致误38

二、臆改致误42

三、符号误为字43

第二节脱文44

一、脱文的形式44

二、脱文的原因46

(一)抄刻致脱46

(二)臆改致脱47

第三节衍文48

一、抄刻致衍48

二、妄加致衍50

三、错简致衍51

第四节倒错51

一、倒错的形式51

(一)倒置52

(二)错简53

二、倒错的原因57

(一)抄刻错位57

(二)臆改错位58

第五节异文58

一、非错误生异文58

(一)古今字59

(二)异体字60

(三)繁简字61

(四)通假字61

二、难以判定是非的异文62

(一)同书版本之间的异文62

(二)同书前后之间的异文62

(三)相类古籍中相同篇章之间的异文63

第六节误读64

一、不明文义误读64

二、不懂专业知识误读64

三、缺乏文史知识误读65

四、缺乏语法知识误读65

五、因句中有误而误读66

第七节避讳字66

一、历代避讳采用的方法67

(一)改字67

(二)空字67

(三)缺笔68

二、避讳涉及的范围68

三、避讳的危害69

第四章校勘的依据和条件71

第一节校勘的依据71

一、古籍的不同版本71

(一)秦汉简帛写本71

(二)六朝隋唐卷子写本及其他抄本72

(三)早期刻本73

二、甲骨和金石等文物资料73

(一)甲骨文73

(二)金石刻辞及碑文74

三、古注旧疏75

四、他书资料75

(一)具有转引关系的古籍中内容相同的篇章75

(二)注疏所引他书文辞76

(三)类书所引资料76

五、其他校勘资料77

(一)地方志77

(二)《道藏》资料78

第二节从事校勘工作的条件78

一、要明版本学78

二、要懂目录学78

三、要通文字学、音韵学和训诂学78

四、要熟悉古代修辞手法81

五、要熟悉古代语法常识83

六、要熟悉校书所属的专业知识85

七、要熟悉古代经典著作86

八、要了解古书的体例86

第五章校勘的方式与方法88

第一节校勘的方式88

一、存真式88

二、求真式89

三、校异式89

四、订讹式90

第二节校勘的方法91

一、对校法91

(一)对校的前提条件91

(二)对校法的应用92

(三)对校法的特点93

二、本校法94

(一)本校的前提条件94

(二)本校法的应用94

(三)本校法的特点96

三、他校法96

(一)他校的前提条件96

(二)他校法的应用97

(三)他校法的特点100

四、理校法100

(一)理校的前提条件101

(二)理校法的应用101

(三)理校法的特点103

五、综合校法104

第六章校勘的态度和应注意的问题106

第一节从事校勘工作的态度106

一、严肃认真,切忌乱改原文106

二、胆大心细,知错必究107

三、广参博览,吃苦耐劳108

四、严校关键字词,但不可过分强调重点109

五、校勘与研究学问相结合109

第二节校勘应注意的问题109

一、旧本不可全信109

二、他书不可尽据110

三、不能以文字通顺晦涩分正误110

四、要注意前后文句的呼应110

五、要体会文情,全面分析111

第七章校勘古籍的一般程序112

第一节古籍校勘的选题112

一、确立选题的依据112

(一)学术价值112

(二)流传情况113

(三)需求情况113

(四)阅读难易113

二、选题时应注意的问题113

(一)辨别真伪113

(二)分析条件113

第二节收集资料113

一、了解选题的基本情况114

二、收集资料114

(一)有关的版本资料114

(二)本书引用他书的资料115

(三)他书引用本书的资料115

(四)本书与他书互见的资料115

(五)前人整理研究本书的资料115

第三节确定底本和校本115

一、分析源流,归纳系统115

二、比较优劣,评其价值116

三、确定底本,选择校本117

第四节拟定校勘体例118

第五节对校各本并列出异文120

第六节分析异文并审定正误120

第七节抄写书稿并写出校记121

第八节撰写点校说明124

第八章常用古籍校勘记的撰写140

第一节校勘记的作用与出校原则140

一、校勘记的作用140

二、校勘记的出校原则140

第二节校勘记的体裁141

一、置于全书之后141

二、置于卷后141

三、置于篇后141

四、置于段落之后141

五、置于句后141

六、置于字、词之后141

七、置于当页之末141

第三节校勘记的书写方法142

一、校勘记的书写要求142

二、校勘记的类型及术语142

三、撰写校勘记的基本方法143

四、撰写校勘记应注意的几个问题144

第四节常用中医古籍校勘记书写举例145

一、误字例145

二、脱字例145

三、衍字例146

四、倒字例146

五、异文例147

六、其他147

第九章辑佚148

第一节辑佚概述148

一、古籍的亡佚与辑佚148

二、辑佚的目的与意义148

第二节辑佚的含义149

第三节辑佚简史与医籍辑佚的成就149

一、辑佚简史149

二、医籍辑佚的成就150

第四节佚文的种类与辑佚书的资料来源151

一、佚文的种类151

二、辑佚书的资料来源153

第五节医籍辑佚的方法154

一、辑佚工作的基本要求154

二、辑佚工作的基本方法155

第六节辑佚与相关学科的关系155

一、目录学与辑佚155

二、校勘学与辑佚155

三、辨伪学与辑佚156

第七节影响辑佚的因素及应注意的问题156

一、影响辑佚质量的因素156

二、评判辑佚书优劣的标准156

三、辑佚应注意的几个问题156

附录158

一、简繁字对照表158

二、异体字整理表163

三、历代帝王名讳及其代字兼讳字简表169

四、人名索引174

五、书名索引176

1995《校勘学》由于是年代较久的资料都绝版了,几乎不可能购买到实物。如果大家为了学习确实需要,可向博主求助其电子版PDF文件(由田代华主编 1995 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 出版的版本) 。对合法合规的求助,我会当即受理并将下载地址发送给你。

高度相关资料

魏书校勘记(1936 PDF版)
魏书校勘记
1936 商务印书馆
明实录  附校勘记  87  明神宗实录校勘记  光宗实录校勘记  熹宗实录校勘记( PDF版)
明实录 附校勘记 87 明神宗实录校勘记 光宗实录校勘记 熹宗实录校勘记
明实录  附校勘记  73  明仁宗实录校勘记  宣宗实录校勘记( PDF版)
明实录 附校勘记 73 明仁宗实录校勘记 宣宗实录校勘记
明神宗实录校勘记  4  明光宗实录校勘记  明熹宗实录校勘记( PDF版)
明神宗实录校勘记 4 明光宗实录校勘记 明熹宗实录校勘记
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
百衲本二十四史校勘记  宋史校勘记( PDF版)
百衲本二十四史校勘记 宋史校勘记
北京:商务印书馆
明实录校勘记  5  明宣宗实录校勘记( PDF版)
明实录校勘记 5 明宣宗实录校勘记
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
明实录校勘记  4  明太宗实录校勘记  明仁宗实录校勘记( PDF版)
明实录校勘记 4 明太宗实录校勘记 明仁宗实录校勘记
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
校勘学(1995 PDF版)
校勘学
1995 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
校勘学释例  6卷(1959 PDF版)
校勘学释例 6卷
1959 北京:中华书局
校勘学史略(1983 PDF版)
校勘学史略
1983 长沙:岳麓书社
校勘学概论(1986 PDF版)
校勘学概论
1986 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
辽史校勘记(1958 PDF版)
辽史校勘记
1958 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灵枢经  校勘本(1964 PDF版)
灵枢经 校勘本
1964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校勘学大纲(1987 PDF版)
校勘学大纲
1987 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晋书校勘记(1936 PDF版)
晋书校勘记
1936 商务印书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