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勘学》

目录1

1

第一章 绪论1

第一节 校勘与校勘学1

第二节 校勘与校雠1

第三节 校勘与古籍整理和研读5

第四节 校勘要运用各种知识8

第五节 古今人校勘条件的对比12

第二章 校勘简史16

第一节 周秦的校勘16

第二节 两汉的校勘18

第三节 魏晋南北朝隋的校勘25

第四节 唐五代的校勘30

第五节 两宋的校勘42

第六节 元明的校勘49

第七节 清代的校勘53

第八节 民国及建国以来的校勘65

第九节 校勘学的发展69

第三章 古书讹误的一般情况77

第一节 误77

第二节 脱91

第三节 衍97

第四节 错位105

第四章 校勘的先导工作116

第一节 选择校勘的对象116

第二节 搜集现存各种版本118

第三节 分析归纳版本的源流系统,比较各本的校勘价值119

第四节 选择底本、对校本和参校本125

第五节 搜集其他校勘资料129

第五章 校勘的方法135

第一节 对校法135

第二节 本校法138

第三节 他校法149

第四节 理校法157

第五节 关于文物校勘法182

第六章 校勘应注意的几个问题191

第一节 不可迁就政治191

第二节 不可尽信他书引文194

第三节 不可轻改古书202

第四节 注意语言的内部规律性和时代性208

第五节 不可误校、避免漏校230

第七章 校勘记的写法234

第一节 校勘成果的发表形式234

第二节 校勘记的类型、写法及校勘记所使用的术语241

第三节 撰写校勘记应注意的几个问题267

第四节 校勘记的位置和校勘记与正文的对应格式276

第一节 校勘前体例的拟定283

第八章 校勘前体例的拟定和校勘后说明的撰写283

第二节 校勘后说明的撰写289

第九章 在校勘底稿上的工作304

第一节 在校勘底稿上的工作304

第二节 校勘常用符号309

第十章 目录知识在校勘中的运用313

第一节 运用目录检索现存古籍版本313

第二节 目录的编排检索方法323

第十一章 版本知识在校勘中的运用330

第一节 善本的校勘价值330

第二节 新发现的版本对于校勘的意义335

第三节 校勘古籍时常遇到的版本术语341

附录一 形近易讹字表350

附录三 历朝帝王名讳及其代字兼讳字简表406

附录二 通假字简表449

后记512

1991《校勘学》由于是年代较久的资料都绝版了,几乎不可能购买到实物。如果大家为了学习确实需要,可向博主求助其电子版PDF文件(由管锡华著 1991 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 出版的版本) 。对合法合规的求助,我会当即受理并将下载地址发送给你。

高度相关资料

魏书校勘记(1936 PDF版)
魏书校勘记
1936 商务印书馆
明实录  附校勘记  87  明神宗实录校勘记  光宗实录校勘记  熹宗实录校勘记( PDF版)
明实录 附校勘记 87 明神宗实录校勘记 光宗实录校勘记 熹宗实录校勘记
明实录  附校勘记  73  明仁宗实录校勘记  宣宗实录校勘记( PDF版)
明实录 附校勘记 73 明仁宗实录校勘记 宣宗实录校勘记
明神宗实录校勘记  4  明光宗实录校勘记  明熹宗实录校勘记( PDF版)
明神宗实录校勘记 4 明光宗实录校勘记 明熹宗实录校勘记
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
百衲本二十四史校勘记  宋史校勘记( PDF版)
百衲本二十四史校勘记 宋史校勘记
北京:商务印书馆
明实录校勘记  5  明宣宗实录校勘记( PDF版)
明实录校勘记 5 明宣宗实录校勘记
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
明实录校勘记  4  明太宗实录校勘记  明仁宗实录校勘记( PDF版)
明实录校勘记 4 明太宗实录校勘记 明仁宗实录校勘记
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
校勘学释例  6卷(1959 PDF版)
校勘学释例 6卷
1959 北京:中华书局
校勘学史略(1983 PDF版)
校勘学史略
1983 长沙:岳麓书社
校勘学(1988 PDF版)
校勘学
1988 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
校勘学概论(1986 PDF版)
校勘学概论
1986 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
辽史校勘记(1958 PDF版)
辽史校勘记
1958 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灵枢经  校勘本(1964 PDF版)
灵枢经 校勘本
1964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校勘学大纲(1987 PDF版)
校勘学大纲
1987 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晋书校勘记(1936 PDF版)
晋书校勘记
1936 商务印书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