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乘佛教思想论》求取 ⇩

译者序1

第一篇大乘佛教思想史1

第一章总论1

第一节 佛教在印度思潮中的历史地位1

第二节 印度一般思想与佛教思想的共通点5

第三节 佛教思想的特质8

第二章大乘兴起以前的部派佛教的思潮17

第一节 部派的起源17

第二节 原始佛教与部派佛教间主要立场的不同20

第三节 佛陀观26

第四节 有情观29

第五节 修证论37

第三章到龙树为止的大乘佛教42

第一节 大乘思想的起源及其特质42

第二节 在龙树以前的主要大乘经典及其思想47

第三节 龙树的佛教观63

第四章龙树以后到无著世亲为止的大乘佛教73

第一节 当时结集的主要大乘经典的意义73

第二节 新经典的种类及其成立的顺序75

第三节 诸经典的思想特质77

第四节 以上诸经典与小乘佛教96

第五章特别关于无著世亲的佛教100

第一节 总论100

第二节 无著——世亲系的佛教(瑜伽佛教)106

第三节 如来藏——世亲的佛教116

第六章 无著世亲以后的佛教120

第二篇大乘佛教教理论123

第一章宗教的本质与佛教123

第一节 佛教之理论与实践的关系123

第二节 佛教是宗教吗124

第三节 佛教及其宗教的事实126

第四节 宗教之要求的本质127

第五节 无限生命的憧憬与解脱的要求131

第六节 宗教要求的满足与一心132

第二章解脱论134

第一节 问题的所在134

第二节 印度的种种解脱观及其意义136

第三节 佛教解脱观的特质149

第三章三国佛教的特质156

第一节 原始佛教与部派佛教156

第二节 大乘的特质160

第三节 中国、日本佛教的特质165

第四节 新大乘运动169

第四章大乘的精神172

第一节 什么是小乘172

第二节 大乘精神主义175

第三节 从形式上观大小乘176

第四节 关于内容上的不同179

第五节 真空妙有与诸大乘经的立场182

第六节 大乘精神的实现187

第五章佛教的真如观190

第一节 序说190

第二节 至般若为止的真如思想开展之一斑194

第三节 般若之一般的立场205

第四节 般若的真如观215

第六章禅的种类及其哲学之意义235

第一节 禅的意义235

第二节 禅的种类237

第三节 什么是自我240

第四节 绝对我244

第五节 大我实现法与禅247

第六节 达摩禅的特色249

第七章佛教思想之开展与禅的考察254

第一节 禅在佛教的地位254

第二节 为教理之母胎的禅观255

第三节 禅观的内容257

第四节 禅观内容的普徧化262

第五节 为认识方法的禅观265

第八章佛教思想与文化史的解释269

第一节 佛陀与时代思潮269

第二节 大乘经典与文化史的背景273

第三节 大乘经典与艺术的表现276

第四节 文化史的考察之意义280

第九章为菩萨道代表圣典的法华经282

第一节 法华经出现的意义283

第二节 法华经的组织284

第三节 法华的主要观念289

第四节 会三归一、授记作佛之卷(迹门的主要观念)292

第五节 法佛永远之卷(本门的中心思想)300

第六节 为法身具体活动的菩萨道(以观音经为中心)305

第三篇大乘佛教实践论313

第一章道德的意义313

第一节 问题的所在313

第二节 原始佛教之道德的意义317

第三节 综合的大乘教327

第四节 真空妙有329

第五节 不住涅槃332

第六节 结论337

第二章佛教的业观与意志的自由340

第一节 问题的范围340

第二节 性格与意志自由的根据346

第三节 基于上面的法观与大乘思想352

第三章自力主义与他力主义356

第一节 外教的自力与他力356

第二节 佛教自、他力说的展开358

第三节 生命活动的本质360

第四节 无限生命的要求与宗教意识362

第五节 无限生命的自己实现与自他力说364

第六节 自力与他力的相互关系366

第七节 自力与他力的综合方法370

第四章人生的意义375

第一节 人生观确立的要求375

第二节 人生价值批判的标准376

第三节 快乐主义与厌世主义377

第四节 人生矛盾的二方面378

第五节 人生的矛盾与苦观380

第六节 从佛教看人生的价值381

第七节 人生生活与苦观的意义383

第八节 以消极的方法征服苦恼的文化385

第九节 从佛教看文化施设的意义388

第十节 心的改造及拔苦与乐390

第十一节 感觉欲求的抑制与苦灭391

第十二节 为灭苦方法的菩萨道394

第十三节 自主活动与苦感的转回397

第十四节 菩萨道及其根本精神399

第十五节 菩萨道与净土400

第十六节 理想世界与净土401

第十七节 净土建设与轮回404

第十八节 结论406

第五章本愿思想的开展及其道德的、文化的、宗教的意义407

第一节 序说407

第二节 本愿思想的开展(以愿数为基准)409

第三节 本愿思想之道德的文化的宗教的意义441

第六章观念与实在及生成的净土470

第一节 禅定与净土470

第二节 观念说与实在说的利害得失475

第三节 统合上面两说的生成说477

第七章现实与净土481

第一节 佛教的二大使命481

第二节 为二大使命结合点的净土理想485

第三节 观照净土488

第四节 他方净土490

第五节 将来的此土之净土492

第六节 结498

第八章政道的意义501

第一节 佛教政道观的根据501

第二节 国家的起源504

第三节 为对立国家的政道506

第四节 理想的国家及其政道515

1989《大乘佛教思想论》由于是年代较久的资料都绝版了,几乎不可能购买到实物。如果大家为了学习确实需要,可向博主求助其电子版PDF文件(由(日)木村泰贤著;(释)演培译 1989 天华出版事业股份有限公司 出版的版本) 。对合法合规的求助,我会当即受理并将下载地址发送给你。

高度相关资料

中国佛教思想史  上  汉魏两晋南北朝佛教思想(1994 PDF版)
中国佛教思想史 上 汉魏两晋南北朝佛教思想
1994 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
佛乘宗要论( PDF版)
佛乘宗要论
汉唐佛教思想论集(1973.04 PDF版)
汉唐佛教思想论集
1973.04 人民出版社
佛说大乘金刚经论( PDF版)
佛说大乘金刚经论
佛教大乘经典精华( PDF版)
佛教大乘经典精华
佛乘宗要论(1921 PDF版)
佛乘宗要论
1921
大乘佛教之发展  大乘佛教专集之一( PDF版)
大乘佛教之发展 大乘佛教专集之一
北京:北京图书馆出版社
现代中国佛教思想论集  1(1990 PDF版)
现代中国佛教思想论集 1
1990 新文丰出版公司
现代佛教学术丛刊  98  大乘佛教之发展  大乘佛教专集之一(1979 PDF版)
现代佛教学术丛刊 98 大乘佛教之发展 大乘佛教专集之一
1979 北京:北京图书馆出版社
中印佛教思想史(1987 PDF版)
中印佛教思想史
1987 华宇出版社
儒道佛思想散论(1984 PDF版)
儒道佛思想散论
1984 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
汉唐佛教思想论集(1963 PDF版)
汉唐佛教思想论集
1963 北京:人民出版社
汉一唐中国佛教思想论集(1963 PDF版)
汉一唐中国佛教思想论集
1963 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大乘佛学  佛教的涅岁概念(1994 PDF版)
大乘佛学 佛教的涅岁概念
1994 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中国佛教思想史  中  隋唐佛教思想(1994 PDF版)
中国佛教思想史 中 隋唐佛教思想
1994 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